【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9%的人都不会知道一个事实,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有超过80个门。那么超级工厂究竟为什么“超级”,这80个门又是否就是其中的关键呢?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头条君在网络中找到了一段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航拍视频。视频拍摄于2020年,根据视频截图,我们的确看到了特斯拉工厂内的建筑立面布满了门。而当我们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其细分出了白底黑字的“Dock”与灰底白字的“Gate”。

具体而言,按照英文直译,“Dock”即为“供运货汽车或铁路货车装卸货物的月台”,将其置于特斯拉工厂的情境中就显然代表了货运汽车月台,服务于仓储物流部分。而顾名思义,“Gate”则指的是工厂正式的门,用来直接服务于工厂内部产线的生产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内的月台更多,显得十分壮观,而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大门却不一样,他们数量少于物流门,并有些还处于关闭状态。

从整体布局来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采用了较为一体化的建筑布局,加之深色的外立面和进出工厂货运月台的无数货车,“无畏战舰”的称号的确十分形象。

与之相比,传统车企的工厂在设计与之大致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在以往的传统车企工厂中,我们虽然也能看到物流区域的众多月台,但其数量的确不及特斯拉。而对比工厂的卷帘门,特斯拉显然也在数量上有着优势。

那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与传统车企工厂的这些不同又是因为什么呢?虽然暂时还无法对此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我们依然对此进行了多种猜测。

一方面,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仓储的布局上采用了新思路,带状的送货区域或许有利于优化零部件到工厂后的配送距离和用时,进而提升效率。

另一方面,从2019年1月奠基到2019年年底完成投产,特斯拉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而在这样的仓促开发下,工厂内部的布局或许也为日后的升级优化留出了相应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有了门可以不用,但需要用门时候才发现没有的话不仅将推高成本,同时还会延误生产节奏,而“产量”正是马斯克当下所最为关注的重点。据悉,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二期工程也即将完工,最终计划实现55万辆的年产能,进而通过新车Model Y参数图片)进一步占领市场。

根据特斯拉在4月份发布的工厂影片,其内部的生产流程高度自动化,工人操作高效,工作环境理想,在疫情期间也展示出了出色的生产能力。

不过,“效率与质量的兼顾”始终是生产企业所面对的难题,特斯拉也不会例外。与上述的先进形象相对,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有着另一方面。

根据新华网在十一月刚刚探访拍摄而来的照片显示,在总装线工作的工人均身着不同的衣服与鞋子,只有反光背心为统一制式。而在网络社区中,也有多位声称自己正在或曾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职的网友表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劳动强度极大、工作节奏极快,并且十分重视聘用有经验的成熟管理者,从而帮助工厂完善生产流程。

要知道,在传统车企中,工厂的管理一般都以“精益化生产方式”、“6S管理法”等为范本,重视场外和场内的有效隔离与管理。

作为传统车企中的龙头,丰田一直以精益生产方式闻名于制造业。其通过可靠的设备作为地基,标准化作业和持续改善所带来的平稳生产作为基础,精髓在于即时制和自动化,最终实现产品拥有最高品质、最低价格、与最快交付时间的终极目的。

而6S管理则是一种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为内容,对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生产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

在相关报道中,多家媒体都曾提及过参观丰田工厂时的一个细节。即便身为参观者,到访媒体并不会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但他们依然被要求换上了全套的防尘服与防静电鞋。这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中的景象截然不同。

种种矛盾之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水平究竟如何?其经验又是否值得传统车企效仿学习呢?

事实上,评判一家整车工厂的水平,业界普遍采用的标准是“生产节拍”。根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每年25万辆的产量来看,其生产节拍约合30JPH。而作为对比,包括广汽丰田、一汽大众等目前国内的合资车企均能实现60JPH的生产节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人员效率方面,根据相关信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大约有员工四千人,年产能为25万辆。而在传统车企方面,宝马沈阳铁西工厂的员工近两万人,年产能为40万辆。

乍看之下,特斯拉的确以更少的员工实现了更高的年产量,但不能忽视的是,特斯拉旗下产品均为纯电动车型,而宝马沈阳铁西工厂则采用了纯燃油车型与插电混动车型共线生产的方式。前者虽然车型材料成本较高,但整体化的模块反而使其装配难度较后者更低。如果将这部分差异考量在内,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没有在人工数量上占据优势。

而如果我们再将特斯拉以互联网迭代思维应用于工业生产所造成的质量问题考虑在内,超级工厂的“超级”二字,也只能更多体现于建设速度“超级”快,产品“超级”有话题性,而非生产理念“超级”先进,或是生产工艺“超级”领先。

其实,比起在生产管理方面向特斯拉学习,传统车企更需要改变的其实是多年造车积累所沉淀下的经验,或者说,是一种沉淀下的“惯性”。

如果关注资本市场,你一定不难发现智能汽车板块在近期的高飞猛涨。当以特斯拉为首造车新势力早已依据科技企业的估值模型冲高,在未来,不做思维转变的传统车企或许也就只能固守着制造业的估值,以高超的生产管理技术进行搏杀,最终沦为“最成功的代工厂”。

最后,我们不妨引用一句近来常常出现于行业论坛中的发言作为结尾:在颠覆式创新时代,切忌以旧思维思考新事物。

我们不确定特斯拉工厂有80个门的原因,但我们确定的是,特斯拉的成功不在门内,而是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