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戏曲的抗战精神——兼论抗战时期解放区戏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构想

智联忠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中华儿女为保卫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保卫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彻底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方主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从此,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卷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乱与灾难之中,中国的版图也被划分成了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在解放区,戏曲与抗敌救国运动和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展现出民族艺术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

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中国共产党抛弃前嫌,积极倡导、建立、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华北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并积极创建敌后根据地。1938年1月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后,华北、华中、华南敌后相继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包括陕甘宁边区在内,构成了抗战时期整个解放区的辽阔地域。解放区拥有众多的戏曲剧种,如京剧、晋剧、秦腔、评剧、河北梆子、上党梆子、蒲剧、豫剧、上党落子、沁源秧歌、秧歌剧、眉户、淮海戏、淮剧、洪山戏、楚剧、拉魂腔、柳琴戏、吕剧、鲁西梆子、粤剧、潮剧等。尽管当时战争环境下演出条件极其艰苦,但是各剧种的戏曲演出从未中断,并且积极地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浪潮当中,为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总体上看,整个解放区戏曲剧团林立,戏曲活动较活跃,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弘扬民族戏曲的抗战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救亡戏剧运动激发了大众的救国热情

在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各民族、各阶层民众广泛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军民同仇敌忾,不惧牺牲,英勇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抗战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在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山东区、晋绥区……根据地的建设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体育等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根据地的戏剧运动成为最活跃、最有效、全民参与的文艺大众化的运动。戏曲艺术是历史悠长、传统丰厚的中国传统戏剧,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解放区积极调整步履适应战时风云变幻的新形势,书写了自己的不朽篇章,创作演出了众多的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秦腔《血泪仇》《查路条》、晋剧《新屯堡》《张凤娇》、京剧《忠烈图》《松花江上》、襄武秧歌《小二黑结婚》《天灾人祸》《改变旧作风》、上党梆子《万象楼》、眉户戏《十二把镰刀》《王德锁减租》、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负伤》《惯匪周子山》、河北梆子《李国良回家》、洪山戏《生产互助》、淮剧《照减不误》、道情《大家办合作》等一批在解放区演出活跃、深受人民群众喜欢、有些还为不同剧种移植搬演的现代戏,以及京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史可法》《亡宋鉴》《闯王进京》《九宫山》《李自成》、晋剧《千古恨》、上党梆子《韩玉娘》《邺宫图》、秦腔《河神娶妻》《正气图》、蒲剧《红娘子》《胜败图》、豫剧《十三道金牌》等新编历史剧与《打渔杀家》《反徐州》《玉堂春》《打金枝》等大量传统戏剧目,共同构建了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并重的舞台面貌。众多戏曲剧目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所产生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为近代戏曲史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考与鲜活资料。

秦腔《血泪仇》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各解放区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众多的剧团,尤其军队文工团和地方剧团对戏曲创作的参与是这一时期新的艺术现象,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系统地梳理可以发现:诸如陕甘宁边区的民众剧团、延安平剧研究院、西北剧团、陇东剧团、八一关中剧团,晋察冀解放区的抗敌剧社、冀中火线剧社、前进剧社、新长城影社、晨钟剧团,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太行山剧团、前锋剧社、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战友剧社、湖西流动剧社、太南胜利剧团、襄垣农村剧团,晋绥解放区的一二〇师战斗剧社、七月剧社、晋绥文联大众剧社、湫水剧社、五五剧社、二中剧社,山东解放区的渤海军区耀南剧团、国防剧团、鲁迅剧团、山东省文协实验剧团、胶东文协胜利剧团,华中解放区的拂晓剧团、淮南大众剧团、淮北大众文工团、新四军五师楚剧队、光明京剧团、东南办事处洪山剧团、淮海实验剧团,以及华南解放区的抗战剧社、琼崖独立总队青年剧团等一大批戏曲剧团,在抗战时期解放区创作演出活跃,常年深入军队、机关、乡镇,是一支集聚着民族文化和民主思想的英姿勃发的文艺队伍。深入研究这些剧团的性质、存在状况和特点,有利于把握这一阶段戏曲的变化和发展轨迹。大量戏曲剧目的产生,无疑延续了戏曲演出并推动了其发展,尤其是配合抗战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戏,为戏曲创作题材的拓展、戏曲表演程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戏的探索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与不成功的教训,为推动传统戏曲与新时代的结合,为现代戏的创作与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此外,广大民众对戏曲艺术强烈的追求,与对话剧、歌剧等不同的观赏态度;部分剧种这一时期艺术上的提高和发展;在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还形成了一些新型剧种,以及对戏曲艺术所采取的不同态度的激烈论争等相关问题,也都是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绥边区七月剧社演员与石岭则村民联欢

毋庸置疑,解放区的戏曲活动是中国革命文艺的组成,是近代戏曲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戏曲继承、改革、创新、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以至中国现代史光辉灿烂的篇章。对上述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系统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地把握解放区的戏曲活动情况,对进一步认识抗战时期,乃至整个近代的戏曲发展脉络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就是我选做该选题的初衷及其学术意义。

在以往的戏曲研究中,由于抗战时期解放区戏曲活动的相关资料比较少且零散,可靠的文献资料不多,演出的戏曲剧目存留剧本很少,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造成该领域研究明显不足。在文艺史、文艺活动方面的研究,着重从解放区和地方艺术史角度进行了说明,对于戏曲的论述明显不够。如蓝海编著的《中国抗战文艺史》第七章戏剧创作的高潮中,只有一节为《平剧的改革与新编》,提到的也仅仅是国统区和陕甘宁边区的京剧;王剑清、冯健男主编的《晋察冀文艺史》在剧社与剧运一章,介绍了晋察冀主要剧团的基本情况以及所演剧目,在戏剧创作一章中,有关戏曲的改革与新编的论述也只有5页(整章83页),而且仅仅谈到了京剧,其他戏曲剧种没有涉及,这对于整个戏曲活动的描述是极不准确的。在谈到解放区戏剧运动和演出剧目时,主要是对抗战时期的戏剧在概貌上进行了叙述,关注的焦点大都在话剧方面,对戏曲的研究和论述极少。这样的著作主要有:郑君里编著的《论抗战戏剧运动》、刘保罗编著的《刘保罗论抗战戏剧》等。蔡子谔等编著的《晋察冀戏剧剧目提要》一书中,所做提要的作品中一个戏曲剧目都没有;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中,1937年—1945年共收录了1689个剧目(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活报剧、戏曲等),仅仅涉及了91个戏曲剧目,所占比例不足5.4%。对抗战时期解放区戏曲活动的论述,主要涉及的对象是陕甘宁边区,其研究成果较多,对其他解放区则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有关华北解放区、华中解放区的戏曲研究成果就更少了,这对于抗战时期戏曲发展状况的认识是很不全面和很不准确的。即使近年来出版的《中国近代戏曲史》中,也未对华北解放区、华中解放区、华南解放区的戏曲活动进行相关的描述和介绍。有一些著作和论文如李香珍的《浅谈抗战时期解放区的戏剧创作》,郑博、郭伟亮、唐臻的《抗战时期胶东的戏剧运动》,蔡子谔的《简论晋察冀群众文艺运动的特征》等,虽然涉及到陕甘宁边区、华北等解放区的戏曲,但只是对戏剧运动和剧社做了简单的梳理和论述。智联忠的《抗日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戏曲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任月瑞的《抗战时期晋绥根据地的戏剧运动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高雅的《太行革命根据地戏剧运动的研究》(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对几个解放区或某个解放区戏曲进行了全面或部分的梳理。此外,亲历当年文艺工作的部分老同志,对当年的文艺工作者、文艺团体进行了追忆,写出了一些回忆文章,如:《敌后的文艺队伍》《文艺战士话当年》《晋绥边区七月剧社回忆录》《抗敌剧社实录》《回忆群众剧社》等,分别对这些剧社当年的历史和部分文艺工作者进行了回忆和记录。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对抗战时期整个解放区的戏曲活动均没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学术研究。

秧歌剧《兄妹开荒》

对于解放区的戏曲活动情况,在进一步的搜集、挖掘资料中,我逐步又掌握了一些近年来新出版的材料,为研究充实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基础。为了获取现有文献以外的鲜活材料,我还走访了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晋绥边区、晋冀鲁豫边区等各解放区参加文艺工作的王夫丁、张新民、吴向周、原双喜、彭一、寒声、胡可、王德厚等老文艺工作者,聆听了他们的切身感受和丰富的经历,获得了不少珍贵的一手材料。经过多方面搜集剧本,还掌握襄武秧歌《小二黑结婚》,秦腔《血泪仇》,京剧《逼上梁山》《闯王进京》《王佐断臂》,秧歌剧《三个女婿拜新年》,晋剧《新屯堡》《千古恨》等现代戏、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剧本五十多个,进一步丰富了研究的一手资料,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我还通过采访一些熟悉当时戏曲情况的研究人员和文艺工作者,间接地了解了当时戏曲的活动情况以及相关的研究线索。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现有文献资料基础上,我在研究中采用文献研究和人物访谈相互补正的研究方法,运用戏剧戏曲学的相关知识,对解放区这一时期的戏曲活动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加强理论上的思考和总结,对其剧团、剧种、剧目、演出状况、戏剧运动、理论争鸣,以及和抗日战争的关系进行细致地剖析,不断提高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对现有剧本的深入分析,重点把握剧作的思想意义、创作特色、演出反响,以及和时代发展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编演环境、戏曲生态和创作成就。

《抗战时期解放区戏曲研究》这一课题拟分七章以不同的根据地区域为单位分别展开专题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加集中、完整、系统地展现不同解放区的戏曲活动面貌,相继以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晋绥边区、山东区、华中解放区、华南解放区展开。每一部分重点就戏曲剧团的建立、剧团的基本创演活动、戏曲运动的开展、演出概况特点和剧目创作情况等进行论述。此外,就解放区的戏曲改革情况,理论上的特点及文艺大众化、文艺民族形式的论争、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等理论问题进行专题探讨,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对解放区戏曲情况进行多角度描绘。余论部分主要谈戏曲现代化的摸索、戏曲演出的主体地位,艺术与政治、时代的关系等问题。

总之,对抗战时期解放区戏曲以往没有做过系统的梳理,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总结,能对戏曲这段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时期的存在有更完整的把握。通过研究极力弘扬戏曲艺术英勇爱国、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进一步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有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对今后戏曲发展能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

注释:

这些资料有:《敌后的文艺队伍》《文艺战士话当年》《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屯留县绛河剧团团史》(未出版)《长治市表演团体史稿》等。

这些研究人员和文艺工作者有:曲润海、郭士星、栗守田、张峰、苟有富、刘江等。

(作者系福建京剧院三级文学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硕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近当代戏曲史论、抗战戏曲研究、戏曲理论与批评、当代戏曲创作与评论。本文刊载于《戏友》2020年第5期,为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戏曲研究》(批准号15CB123)阶段性研究成果)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