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山东济南的一则视频,在网上疯狂流传,引起全国网民热烈讨论。

视频中,一位男子戴着摩托车头盔,来到当地售楼处看房,不仅戴着头盔,还将面罩拉下,把脸捂了个严严实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围观者质疑的这一身,看起来图谋不轨的打扮,男子却说,其实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才无奈选择带着头盔去看房……

戴头盔看房,只怕多花30万

为保护个人信息,无奈戴上头盔去看房?

难不成这位客户是哪位大人物?还是销售人员神通广大,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就能把你打探的一清二楚?

然而都不是,据这位男子所言,他要躲的其实是售楼处遍及四处的监控,以及它背后的人脸识别系统!

原来,开发商在售楼处,安装了大量带有人脸识别技术的监控设备,用来了解客户关于贷款记录、是否第一次到访等购房方面的信息,以判断客户的购房能力与购房需求。

过去,开发商都是在案场,安排几位接待专员,负责登记客户信息,依靠接待专员的火眼金睛,和最强大脑,来识别哪些是新到访客户,哪些是老客户。

但这样的甄别方式变数不小,一来接待专员的能力不一,难免会错记漏记,二来接待专员的操作空间太大,容易和个别客户里应外合,赚取灰色利润。

有时候,房企不得不再额外设置暗访经理,进行暗访排查。

但引进了人脸识别系统之后,这些复杂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湾叔了解到,为各房企提供人脸识别服务的公司,将这项业务取名为:房地产渠道风控。

深圳市一家提供人脸识别服务的公司介绍,相关产品已覆盖“80+”城市、“1100+”项目;佛山的另一家公司更是宣称,哪怕客户戴上口罩,识别准确率依然高达97.7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场的销售人员,却没有向顾客提及过这款设备,而上面提到这位,就是因为偶然得知人脸识别的存在,怕泄露个人信息,于是选择了佩戴头盔来看房。

一般人对类似人脸识别这样的高科技运用,大概都是一种“用就用了呗”的无所谓态度,不过,当人脸识别和购房优惠挂钩,恐怕就没人能够淡定了。

一位来自天津的购房者反映,自己原本由中介带领,到天津湾某新盘售楼处看房。

结果一个月后售楼处告知,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发现曾有与这名消费者相似的人员,早前独自来到售楼处看过房。

因此,该消费者被系统判定为自访客户,而非第一次到访的中介渠道客户,无法享受到相关优惠,整体算下来,该消费者要比原先多掏出30万元房款!

原来,该楼盘曾声称:只要购房者第一次到访项目并由中介带领,那么各种折扣算下来可以少花30万元。

您可能纳闷了,开发商是吃的太饱了,还是作业太少了,干嘛要设置这样一个繁琐,又不知所云的优惠策略?

第一次来的客户就有这么重要?要费这么大的人力财力去甄别,那种客户回馈、买多优惠的营销策略不香吗?

一场关于佣金的三方会战

你有所不知,其实在人脸识别洗客行为的背后,是一场开发商、中介、购房者的三方博弈!

房企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正与其分销模式有关。

一般,每当有新楼盘上市时,房企一方面,会花上大量营销费用来做广告宣传,吸引潜在购房者。

另一方面,也会寻觅各种卖房平台来作为“分销渠道”,让中介方负责招揽,扩宽客户群。

如果购房者是看了开发商宣传广告来买房,就被划归到“自然到访客户”,也证明了开发商的营销费花在了刀刃上。

如果购房者是被中介带上门的,那就属于“渠道客户”,开发商就要给予中介一定的渠道佣金,也就是所谓的提成。

因此,在引进人脸识别技术之前,开发商一定要现场登记客户信息,确定客户来源,否则,销售就经常会与中介发生抢客等纠纷。

而新技术的使用,就让开发商可以更明确的判断,前来购房的消费者是什么类型,是属于谁的客户,最后决定佣金到底该发给谁。

如果没有人脸识别,就容易产生很大的“争议地带”。

例如,客户甲和客户乙一起来售楼处,销售A接待了他们,但只登记了有买房意愿的客户甲的信息,当客户乙再次单独上门时,就是跟中介B一起来的。

最后,客户乙通过中介B成交,而最早接待客户乙的销售A,就咬定是乙他的客户,销售A和中介B的争执就出现了。

但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的更大的因素是,过去现场销售的提成,也远远不及渠道中介的佣金额。

曾做过二手房中介的小鑫表示,卖一套二手房要维护客户和业主两家,然后根据中介公司按照客户、房源、成交来分佣金。

假如卖出去一套千万豪宅,大约能收到近20万的佣金,但和交易期间合作过的中介一分,就没剩多少了。

而要是卖新房,业主就是开发商,客户一个人就能拿下,佣金都是自己一个人的,还有开发商的渠道佣金可以拿。

同样的千万豪宅,新房可以拿到总共30—50万的渠道费,那对于中介来说,肯定是更积极的推新房给购房者。

以目前最大的渠道商贝壳三季报为例:三季度下来,贝壳二手房、新房挂牌价总和分别为5760亿元、4200亿元,但对应的营收分别为88亿元、111亿元。

也就是说,二手房平均中介费,大约在成交额1.6%左右,而新房平均渠道费却是成交额2.7%左右,远远高于二手房。

这种情况下,也让不少二手房门店积极参与卖新房,甚至在售楼处外截客、抢客。

导致中介的渠道佣金,一度达到了内场置业顾问的5倍以上!

有了更多的利润,也就意味着有中介更多的优惠空间给购房者,再扩大市场。

所以,一些聪明的购房者,会自己到过售楼处后,不留下真实的姓名和登记,转而去找中介谈优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对于开发商来说,成交一单的销售成本反而变高了,既花了营销费用,又多支付了一笔佣金。

这些也都是传统的登记手段无法防范的,于是人脸识别等“房地产渠道风控”服务,才应运而生。

除了让开发商省下更多营销利润,人脸识别还可以确定中介的首看时间、获客数量,在中介首次带客看房后,房企会为中介提供一段时间的保护期。

期间即使有其他中介抢走客户并签约,也不会获得佣金,也减少了中介之间的纠纷。

所以本质上,人脸识别系统的使用,就是一场购房者要优惠,中介要佣金,开发商要节约成本的三方博弈的结果!

人脸识别惹争议,何去何从?

人脸识别系统的引用,从市场角度看,既有照顾到各方利益,也为各方利益纠纷,带来了更好的解决方式。

但是从法律上看,就没有这么宽容了。

有中介透露,目前个别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系统,甚至配上了瞳孔识别的技术。

很多法律专家表示,《网络安全法》和《民法典》规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因此,对瞳孔、虹膜类的识别系统以及无感抓拍并不合法,是不可以应用于商业场景的。

况且目前的人脸防控系统还存在漏洞,很容易被泄露甚至盗取,面临较大的法律隐患,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

同时,人脸识别将看房者区分为不同类型,给予不同的优惠力度,还有“价格和服务歧视”的嫌疑。

所以,总的来说,房企引用人脸识别技术,在不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抓拍并加以区分的行为,是法律法规赶不上多变的市场情况的产物。

也因此,人脸识别卖房在社会上带来了巨大争议,就像上述的那位天津消费者,就透露正考虑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购房利益。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作者:湾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