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杨基在《感怀》中曾这样说过:“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在一个个王朝的更迭里,身份与出身已经被演化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一度能够决定了你的前途,甚至还能直接影响到事情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归根究底,无论你的出身如何,是天子亦或是百姓,它都不能决定你内心深处的想法。你若是心怀大志,那么你就会一生都为之奋斗。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就有着这样一个人,他的奶奶是慈禧,大伯是光绪帝,哥哥是溥仪,出身非凡。但他最终选择了成为一名伟大的教师,名字我们十分耳熟,出身从始至终都没有限制住他的人生。

在我们对于过去历史的了解里,封建皇室一度被视为是财富与权力具备的地方。在各个文艺作品和影视剧的描述里,皇亲国戚们的生活更是潇洒惬意。但其实,真实历史里的皇宫并非如此,许许多多出身于皇家的人,反而会对普通人的生活表现出更为执着的追求。

1918年,在北京什刹海的摄政王府里,爱新觉罗·溥任降生了。他是醇亲王载沣家中的第四子,尽管早在1912年清朝已经没落,但他们的家族仍然是正宗的皇亲国戚。对溥任来说,他的奶奶是著名的慈禧太后,大伯是光绪帝,哥哥更是最后的皇帝溥仪,从小他就生活在一种同龄人看来非常特殊的环境里。

但这种出身并没有带给溥任多少困惑,在父亲的支持与教导下,他走上了一条和哥哥们完全不一样的路。幼年时期,他就跟随父亲苦学历史与书画,并且专心钻研学问。不像他的两位哥哥,四处东奔西走,凭着自己的身份在各地留下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溥任的少年时期,受到最多的感觉就是父亲辞官归家后的那份恬淡。1932年,溥仪去往了伪满洲国,载沣为此怒不可遏。而此时的溥任更是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份现实的残酷,他开始厌恶自己的清皇室之后的身份,他不想走上哥哥的道路。

就这样,溥任跟随着父亲和家人,一边过着躲避战事的流离生活,一边完成了学业。直到1947年,这时的他已经学有所成,并且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有了极大的认知。他和父亲一番商议之后,利用后海府中的空房子,在当地办起了一家小学。在他们亲力亲为地经营下,这里一度吸引了200多位学生,起色非常不错。

这所“竞业小学”可谓是倾注了溥任的全部心血了,尽管它曾经遭受过磨难,但在1949年又再一次振作了起来。为了更好地教学,他抛弃了自己的满名,开始启用“金友之”这个名号,他的学生们都亲切地喊他为“金老师”。

在1957年的时候,溥任把王府所有的财产全部上交给了祖国。同时他也来到了民间,先后在西板桥小学、厂桥小学等地继续他的教育事业。在他的余生里,财富与名利早就被他抛弃了。从1951年开始他就把王府里的文物全部捐献,同时还竭尽全力地参与各种公益事业,收入对他来说,只要能维持生命就足矣。

正如人们说的“不以出身论英雄”,人们总是会认为皇室之后必然是高高在上的,尤其是在清朝覆灭后更是偏见连连。但在溥任的心中,他并不是什么所谓的“爱新觉罗”,他只不过是一位全心全意投身于教育事业的“金老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