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有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老子论述“不争“思想的名句,意思是: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善于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汇聚在人们所厌是的低法之地,所以最接近大道。

上善的人,居于这样的低洼之地,心胸善于保持宁静深邃,与人文注善于真诚友爱,营谈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处事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动善于掌握好时机。正因为有与世无争的美,所以才没有怨咎。

老子认为,水“不争”,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具“道我们做人,就要像冰一样,修养上,与世无争。

老子的这一句“上善若水”,既点明了道家一直强调的最重要的德行就是“上善”,同时,也将这种抽象的“上善”具象化,从而向世人实体展示了“上善”真正的境界,并告知了人们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所谓上善,也就是最完美的德行,莫过于水。老子认为,水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特质,都是上善,它柔软纤细,置于万物之下,不争上游,这种“无争”最接近“大道”,是以柔性对刚性,以淡然对执著,以闲适对紧迫,以顺其自然对刻意强求,以无为出世对有为入世。

当今社会竞争氛围浓郁,“争”似乎远比“无争”更多,且更有意义。其实不然,正因为世道处处有“争”,我们才更要反其道而行之,无为无争,做水一样的人,从源头消除“争”的隐患,以“善”止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久以前,有一位官员不小心卷入了政治争斗,无辜受到牵连的他被革去了官职,贬回了家乡。官员很苦闷,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冤屈,他很想向朝延中辩,争得东山再起的机会。

在行动前,他特意找到了他的老师征询意见。老师了解了所有的情况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带着这名官员走进了书房。书房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只精美的花瓶,花瓶中盛满了水。

老师指着这只花瓶对他说:“你看,这只花瓶放在此处已有半年之久,每天每时每刻都会有尘埃掉入水中,可水依然干净清澈,你明白个中的道理吗?”这名官员盯着花瓶看了很久,突然,他高叫道:“我明白了!所有的灰尘都沉到水底下了。”

老师欣慰地点点头,说道:“便是如此。这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有九,这些事情越执著地想解决,往往越掀起更大的波澜。就像这花瓶中的水,每时每刻都在落入灰尘,如果它心生厌恶,以致激烈地震荡自身,那么,这瓶水将一直混乱下去,永不能安宁。可是,如果这瓶水愿意沉静下来,让那些灰尘渐渐地沉入水底,那么,水依然是纯净清澈的。”

做人正如官员的老师所说,“争”一定会失去原本的“清静无为”,还不一定会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不争”绝对不会翻天覆地,凭借水一般的“上善”,自然能够以“不争”的心境从容面对“争”的世界。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不争”的境界呢?老子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其一,做人要放低姿态。姿态是衡量做人质量的一种标准,它与“德”成反比。高姿态的人往往过度有为,事事论争,待人往往斤斤计较,对事常常吹毛求疵,喜欢用外在的姿态来表现内在的境界。

执著于“争”,其实不过是“外高内低”。因此,做人还是要保持低姿态。姿态低了,心态自然也就放平了,“争”的执念也就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做人要心胸静幽。心胸是体现做人质量的一种精神内核,有心胸的人比没有心胸的人更具“善”、“德”,心胸宁静深邃的人远比心胸狭窄的人更能做到“无为”、“不争”。因此,心胸深邃了,自然也就不争了。

其三,做人要真诚重信。真诚重信是做人“不争”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表现,更是源于内在的精神需求,一个讲真诚重信誉的人往往更看重“德”,更倾向于“善”,也就更能自觉抵制功利性明显的“争”。

其四,做人要显现才能。才能显现看似求“争”,其实不然。道家所谓“无为”,并不是指放弃一切,而是以“无为”之道行“有为”之事,以不争”实现更高级别、更高境界的“争”,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将全部的才能公开显现出来。

古来高手过招,并非如一般人一样真刀真枪的肉搏,而是向对方展现自己的实力,实力一现,孰高孰低一目了然,既然可以像“不争”一样的去“争”,那何必还要为“争”而“争”呢?

尽管“不争”是至高的做人境界,但只要事事留心,处处留意,那么想要拥有若水的上善之德也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