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三十八章有载: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波取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老子对“道”的释义,意思是:所以大丈夫要舍弃浅薄与成华以敦厚和朴实安身立命。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与“遗”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是“道”的属性表现,通俗来说,就是“道”是社会容观規津,而“德”就是人们照客观规津做人。

由此可见,我们学做人时朴实了,敦厚了,遵遁“道”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做人有“德”了。

老子所云“处其厚”和“处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敦厚与朴实,或者干脆称做人要厚道,究竟该如何解析呢?其实,厚道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它大概涵盖为人不虚伪、待人不刻薄、做人表里如一等多层含义。

依《道德经》所言,厚道是一种“德”,源自内心真正的朴实无华,而缺失了“德”的人,不是成了真小人,就是沦为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但内在却奸诈刻薄的伪君子。

真小人是内心卑劣,恶性在外,人堕落成如此这般并不容易,而要将真小人从好人群中识别出来也并不困难。比起看上去就奸邪的真小人,伪君子的不厚道可就隐秘多了,其失“德”所造成的危害性也大多了。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曾经与魏国名将庞消一同拜于著名隐士鬼谷先生门下,成为同门师兄弟,每日朝夕相处,同演习兵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庞涓出师,前往魏国谋求发展,他虽然受魏王器重,被委以将军重任,手握兵权,但他始终忧心忡忡,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及孙膑,一旦孙膑出山,就会极大地威胁到他的前途。

于是,庞涓赶紧联系孙膑,一脸诚恳地向孙膑表示愿意将其引荐给魏王,师兄弟二人携手效力魏国,共创大业,共享富贵。孙膑被庞涓的诚意感动,于是欣然来到魏国。

庞涓当然不是真打算与孙膑携手共进,没过多久,他就罗织罪名,将孙膑下狱,并对其施以严酷的墨刑和膑刑,让其这辈子不能再站立和行走。受尽酷刑和侮辱的孙膑直到此时才看清了庞涓奸诈、阴险、刻薄、虚伪、两面三刀的真面目。

后来恰逢齐国使臣觐见魏王,这位使臣偶然发现孙膑的才华,便施计将其藏于车中,偷偷载回齐国。孙膑很快便展露才华,成了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

公元前353年、公元前342年,齐、魏之间先后爆发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庞涓在这两次大战中均不敌孙膑。

第一次,庞涓兵败被俘,后来由于两国议和而被放回;第二次,孙膑没有再给庞涓机会,他在庞涓行军的线路上预设伏兵,并在一棵树上刻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果然中计,魏军大败,大势已去的庞涓最终挥剑自刎。

庞涓是一个伪君子,他符合“失德”之人的基本特征一一为人虚伪、待人刻薄、表里不一。他本可以如他一开始承诺孙膑的,与其一同携手共创大业,但由于他的不厚道,不仅令孙膑备尝艰辛,他本人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人的本性原本是朴实无华的,是自然纯净的,是要遵循“道”的,是称得上“德”的。而不厚道,其实就是人违背了本色,扭曲了人性,耍一些阴谋和阳谋的手段,做人尖酸刻薄、阴险毒辣、虚伪奸诈,以至最终德行有亏,害人更害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人一般不会像庞涓一样,不厚道至如此激烈的程度,但不厚道之举多多少少还是有的:当亲人遭遇急事,囊中羞涩时,你是及时相借,还是刻意哭穷回避?

当朋友身临困境,有事相托时,你是出手相助,还是借故推脱抽身离开?当你与同事需要共同承担一项责任时,你是敢于担当,还是当着同事的面出头,背着同事直接逃之天天,将责任全推到同事人身上?

生活中这样的小事有很多,而为人是否虚伪,待人是否刻薄,做人是否表里如一就隐在这些小事当中。只要我们厚道无华地面对生活中的所有事,自然就能够敦朴实在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