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六章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计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老子运用辩证法原理,对君子修养所做出的明确释义,意思是:稳重是轻率的根本,安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外出不离开载重的车辆。

虽然有奢华的生活,却安居然而不沉弱其中。为什么身为万乘之君,却还用轻率的举动来治理天下呢?轻率就丧失了根本,躁动就丧失了主宰。

老子主张“君子兴当稳重”的理论,如此,我们须当做到稳重;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不以达到君子的修养水准为目的,也不能举止轻率毛躁。

老子认为,稳重是君子的基本修养之一,他在阐释“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理论时,专门用“躁”对比“静”,用“轻”对比“重”,他通过对“躁”与“轻”的否定,来肯定稳重作为一种修养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那么,我们不妨也对比举例,对经典的历史事件大胆假设,观察一下反面效果。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赵惠文王得了一块绝世美玉,命名“和氏璧”。秦昭王垂涎这块美玉,便修书一封,对赵惠文王表示愿意用15座城来交换。赵惠文王犹疑不定,他不敢拒绝,否则会得罪强大的秦国;但他更担心秦昭王出尔反尔,收了美玉却不给城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此时,蔺相如表示愿意出使秦国,并承诺如果秦国履约,他便留下和氏璧,如果爽约,他便完璧归赵。在秦国大殿上,秦昭王果然反悔了,他眉飞色舞地捧着和氏璧赏玩,绝口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见状,便从容说道:“可惜有点小毛病,待臣指给您看。”秦昭王不疑有诈,便将和氏璧递回到蔺相如手中。蔺相如手捧玉璧,退到一根柱子旁边,说道:“大王无意献城,此时若通迫我,我的头便与玉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昭王无奈只得作罢,而后,蔺相如说赵王为献宝璧,曾斋戒五天,那么秦王若想得壁,同样也得斋戒五天,秦王无奈答应。

蔺相如趁此机会,命仆人怀搞宝壁,连夜奔回赵国,交还给赵王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完璧归赵的故事,故事中蔺相如的沉静稳重、机智果敢令人钦佩。但如果蔺相如在见到秦王反悔后,顿时轻率了,躁动了,那么历史很可能就是这个样子:

秦国大殿上,秦昭王眉飞色舞地捧着和氏璧赏玩,绝口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见状,又急又气,脸色涨得通红,挽起衣袖,准备扑倒秦王,抢回和氏璧。

秦王一见情况不妙,顿时大喝一声:“拿下此人!”众位镇殿将士一拥而上,将蔺相如死死压住,蔺相如区区一介文人,挣扎了几下也就消停了。秦王哈哈大笑,他得了美玉,又不失城池,还抓了蔺相如,可谓一箭三雕。

历史没有这样发展,全系于蔺相如沉静稳重的君子修养。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求外放的时代,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沉静心神,锤炼内在的修养。

但是,君子的修养之于我们这样的民族,是有理由、也有责任要传承下去的,更何况古老的道家智慧在当今的社会同样能够发挥作用。

一个拥有沉静内心的人,往往能够稳重地做人,所以我们必须锤炼内心,面对外界的怂恿诱惑,沉静稳重一些;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沉静稳重些……现代社会中的我们都应该像古时的君子一样修养精深,从容不迫,做到沉静稳重,远离轻率和躁动,以得君子之德,行君子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