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美国大分裂: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有续集,一定会更精彩”, YouTube上一条纪录片评论获得了1300多个赞。

文 |调反唱唱

编辑 |不空

排版 |Pessoa

拜登,空洞的承诺

“美国人的分歧从现在开始结束了!”在大选中险胜的拜登大言不惭。在民调公司工作的弗兰克可没被忽悠,他曾参与过7次总统选举,深入体察民情后他惊掉了下巴——

“如果你相信气候变化,特朗普的再次当选就意味着世界末日;如果你担心税收问题,你会认为拜登的胜利将让你破产。”

漫长的一周大选期间,各地民众纷纷做出了迎接世界末日的准备。在自家大门前加固防御设备,围栏、木板、沙袋各显神通。

拜登当选结果公布当日,骚乱果然如约而至。右翼团体“骄傲男孩”和左翼势力“安提法”华盛顿街头械斗。一位挥舞着“挺川旗帜”的老人乱入了“反川”阵营,被按在地上打得头破血流。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治愈系”拜登上台第一件事是推出“口罩令“,呼吁全美人民不要打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但是戴不戴口罩,不是健康问题,是政治问题。

在共和党看来,感染新冠致死也没有表明政治立场事大,“口罩令”遭到了16个州的联合抵制。

从里根政府时期的刑事法律改革,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复苏,尽管这近50年的跨党派合作法案成功案例背后都写着拜登的名字。但这一次他失败了。而且还将继续失败下去。

摆在拜登面前的是一群不听话的国会。听从他工作安全的民主党在众议院险胜,却在参议院惨败。

特朗普主义将取代特朗普,在白宫阴魂不散。如若四年任期期间,拜登都掣肘于不听话的国会,他将一事无成。

拜登以新选总统身份发表宣言

是什么让拜登的诺言如此空洞?今年一月PBS播出的纪录片《美国大分裂: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试着找出答案。

美国黑人总统 or美国总统?

这部纪录片从奥巴马开始。分裂不是奥巴马所愿,却因他而加剧。

他的身份为他赢得了选票。投票时,大部分黑人并不知道奥巴马是谁,只认他的肤色。在就职仪式上,有人对着一个黑皮肤的女孩说:“姑娘,有一天你也可以站在那里,成为美国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美国总统”,而非“美国黑人总统”,这恐怕是民众对奥巴马最深的误解。在任期间,大大小小的种族歧视的恶性事件频出,他的选民失望透顶。

2012年黑人高中生在散步时被拉丁裔白人射杀后,有人气急败坏地说:“我两次投票给奥巴马,而特雷冯·马丁死了。”

射杀马丁的凶手当天即被释放

这件事过后一个月,奥巴马才终于不着重点地发声,说特雷冯让他想到自己的孩子。奥巴马的“窝囊”,源自害怕刺激到反对他的力量——那些真正掌握着话语权的白人。

但是他的谨慎不但惹怒了黑人,也让白人更加猖狂。2015年,一名“白人至上主义者”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一座黑人教堂内乱枪扫射,造成9人死亡。凶手在日记中坦诚,正是特雷冯·马丁案唤醒了他心中对“黑人即将占领世界”的恐惧。比如,奥巴马居然能成为美国总统。

的确这件事让白人从未感受到如此严重的身份焦虑。奥巴马就职当晚,共和党紧急讨论出“进攻”计划,准备反对奥巴马的任何议案。他们的计划成功了,从医改到枪支管制,共和党不由分说地均投反对票。

奥巴马一项事情都办不成,被逼急的他决定绕过共和党以行政命令推行政策。但输得一败涂地,违背民主让他连仅剩的支持者也失去了。

奥巴马弥合矛盾的惨败让他都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让人们回到自己的族群,让民族认同超越国家认同,才是真正的民意呢?答案在风中飘,不论怎样,奥巴马的时代结束了。

精神分裂的推特总统

民粹主义是奥巴马送给特朗普的大礼。

美国的民粹主义者包括种族主义者、仇视同性恋者、反犹群体等等。奥巴马在任期间,借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他们找到了表达愤怒的阵地,绕过传统媒体,在网络散播虚假消息和极端言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推特治国”的总统

一位大人物曾说过:“一个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无产和精英、白人和少数族裔、左翼和右翼之间的分歧激化至此,一个立场模糊的总统不是人民所需。特朗普即便行为乖张,肆意妄为,但绝对是个立场鲜明的人。

特朗普果然不负众望,打着一张种族主义牌上台,幻想着可以开车从非法移民身上轧过去。分裂是他为自己赢得情绪选民的手段,一切对“政治正确”的炮轰都会助他吸粉。

他侮辱女性是“肥猪、狗、笨蛋和恶心的动物”;质疑媒体公信力是“俄罗斯的机器人”;嘲笑精英一无是处,“那些人也算精英吗?我住的房子比他们大,还比他们聪明”。虽然这些举动引起知识分子的极度反感,但特朗普并不在乎,他的吆喝只冲着选民。

特朗普不需要危机公关,他能轻松摆平一切。2017年1月FBI局长詹姆斯·科米将一摞调查资料摔在了白宫的桌子上,这份秘密文件后被主流媒体BuzzFeed流传到了网上。文件的内容是俄罗斯政府干预了2016年总统大选,以支持特朗普当选。面对记者问时,特朗普脱口而出那句著名的梗:“假新闻”。

然而最厉害的“假新闻”制造者恐怕是他自己。《纽约时报》最近统计,特朗普上台以后说过超过两万次的谎言。但就是有人深信不疑。一切源自特朗普高超的操控民意手段,不仅自己在脸书和推特上不断制造“假新闻”,他的背后还有一个叫布赖特巴特新闻网的团队。支持特朗普与否,全倚赖相不相信“假新闻”。

特朗普运用媒体操控民意的手段本身也极为分裂。在中老年人受众多的电视面前,表演冷静沉着的人格。而在年轻人为主体的脸书和推特上,他用狂妄的咆哮体来抓牢基本盘。

特朗普对愤怒和对抗的赞赏为民粹主义推波助澜,美国大分裂日益走向白热化。在2017年8月11日至12日,白人至上主义团体开始在夏洛茨维尔集结,与反对者们对峙,导致数十人受伤的恶性事件之后。特朗普对他们的勇气表示赞赏,并公开表示他喜欢这些“优秀的人”。

纪录片的内容最后停留在2019年12月。众议院对特朗普滥用职权和妨碍国会的弹劾,最终都被参议院投票否决。

分裂的媒体,看不见的另一半

政治生态的极化使得媒体的公信度随之下降,两派不同的报道角度甚至在加剧着分裂。

“听信FOX的白人警察,认为对面都是暴民,就可能擦枪走火;听信CNN的黑人失业者,认为对面都是迫害狂执法,就可能奋起反抗。”

在中国文艺青年为据点的豆瓣网站上,《美国大分裂》的评论中有不少观众保持着审慎的态度,质疑其立场“偏左”。“民主党应该是真的看到危机了,才会花这么大精力拍摄了这样一部纪录片” ;“ 如果是来探讨‘大分裂’,那么这部纪录片本身就是‘大分裂’的表现”。

反观《美国大分裂》在YouTube上的本土观众,则甚少这种论调,反倒替PBS站台“至少没有禁用注释部分”。大部分的评论是在就分裂谈分裂,言语中隐隐透出恐惧,譬如“ 每个人都生活在美国这个故事的结尾和最后一章”。

研究媒体与社会运动的社会学者Jen Schradie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摇摆州北卡罗莱纳州的工人阶级,在社交媒体上只是中产阶级发帖量的6%,评论更是只有2%,在今年的大选中,特朗普果然拿下了这个州。这些沉默的并不会在社交媒体发声的工人阶级恐怕并不会看这部纪录片,或者就算看了也不会评论。

这个逻辑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观众认为这部纪录片“左”。在豆瓣或者知乎这种知识分子话语权占主导的场域,大部分人也习惯性地站在质疑的态度,或者精英的立场进行评判。

那么PBS是一家左翼媒体吗?这家本质上是非盈利组织的广播电视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会员台的会费以及公共广播公司、政府部门、企业、基金会与公民个人的捐助。后几类捐助渠道主要是民主党的阵地,其立场确有偏左之嫌。

在一次采访中,制作人迈克尔·柯克坦言,在大选之年愈加分裂之际,希望本片的观众重新思考自己在时代中的位置,对政治的反应采取与以往不同的行动,就差直接给民主党拉票了。

“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纪录片的视点以及对它的反馈都在折射出美国人民被隔绝在不同空间的情状。

比起上一次大分裂南北战争时期,今日今时的“分裂”要更为分散与复杂,它涵盖阶层、种族、宗教、性别等方面,其间也互相交错,甚至可细化为数百种价值观。所以分裂不能简单概括为两党之争,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只是历史留给人们的被迫选择。

奥巴马时期支持不同政党的一家人还能坐在一起吃饭,而当下分裂的两半甚至在日常中难以感知到对方的存在。

-THE END-

对谈大咖

———

| | |

|

深度解读

———

|

拜登这位78岁的老同志

只能耗子尾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