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生,而影响民生的关键主要就是这些企事业单位。尤其那些银行,医院,学校等单位,对社会,对人民的影响无论是眼前还是将来,都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些单位往往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水平和精神文明的标志,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往往正是这些单位出现的可笑之事最多。难怪有人抱怨说,部分银行的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跟一些非事业单位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了。

四眼提到个别银行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主要是基于近期出现的94岁老人被抬进银行做人脸识别的事。这种事说起来真是可笑至极,本该最贴心的民生服务,被这些人硬生生搞成了形式主义;本该是事业单位里的招牌服务,硬生生被这帮人搞成了一个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笑归可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堂堂事业单位搞到这般不堪的境地?为何许多非事业单位的服务越来越贴心,而这些直接影响民生的单位却呈现出跟社会脱轨的迹象?四眼总结了两点意见,望大牛们批评指正。

1,银行这类单位企业性质不同。

正是企业性质不同,使得银行这类企业容易出现规则制定者的思想。而且银行这类企业往往非常庞大,必定会有许多严格完善的管理流程,而这些流程又死死地限制住了新思想,新潮流的发展,这种现象正好导致了抬94岁老人进银行进行人脸识别的现象出现。

这类企业出现如此问题根源在哪儿?在事发银行这里吗?当然不是。是银行管理制度问题吗?同样也不是。有部分人甚至指出某些银行高管只顾眼前不思进取导致不知变通,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四眼认为关键在于负责科技改进与监管的部门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更没有追上科技大潮,造成传统型银行始终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2,拖沓死板的审核和强硬的规章限制了服务的与时俱进。

当然也有可能是相关部门已经掌握了最新科技,完全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只是某些程序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审批。这里面就涉及到高管管理人员对科技发展的重视问题。如果有一位重视科技发展的领导,当相关技术人员提出与时俱进的科技改革时,很容易会得到肯定的答复。如果是一位只关心业务,不关心科技的领导,那再好的科技创新摆在他们面前,也很难得到重视。因为在他们的心里,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放出贷款,科技创新效果是否明显并不好界定,与其投入重金搞科技创新,不如把当前业务再提高一些来得划算。

总结:

银行目前死板拖沓的管理流程已经成了最大的症结所在,如今科技大潮铺天盖地的涌来,如果银行再不能与时俱进,将来只会成为拖累社会快速发展的存在。同样会跟像微信,支付宝之类的企业差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