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育科研,是我们党办好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各历史时期,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我国教育科研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成为制约新时代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十四五”期间,教育科研如何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开创一个理论创新、学术繁荣、实践精进的新局面,需要教育科研战线齐心协力、共同拼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摄,来源:中新网)

作者 | 田学军(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坚守教育科研阵地,为国内停课不停学、安全有序复学复课、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疫情深刻改变世情、国情、教情,给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不少新的课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教育部党组批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干部培训班,很有意义。这次培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加压器,也是推动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的加速器。

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01

重视教育科研

是我们党办好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

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始终是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有机组成部分。

早在延安时期,1941年9月,党中央成立中央研究院,下设九个研究室,其中就有中国教育研究室(也就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中国教育研究室成立后,调查了抗战以来的教育发展状况,研究分析了中外教育思想流派,组织开展了乡村师范与乡村小学实验,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积极谋划筹建教育科研机构。1957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批教育专家学者组成研究团队,肩负起研究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服务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荣使命。“文革”结束后,1978年7月,经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三个单列学科之一(教育学、艺术学和军事学),负责全国教育科研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可以说,教育科研工作始终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开展起来的。

我们党始终把教育视为一门大学问,以科研机构设置和教育学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健全中国特色教育科研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再延伸到学校的完整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在国家层面先后成立了宏观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研究、职业教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教学设备研究等专门研究机构;各地根据实际,均设立相关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机构,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了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以及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十多个学科的中国特色教育学科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科研专门人才,创造了一大批高质量学术成果,在推动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教科院所、高等学校教育院系、教育学术社团、社会教育机构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的教育科研体系,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科研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2019年10月,教育部党组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部署,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部专门就教育科研工作印发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文件指出,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要把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转化为决策、转化为制度、转化为舆论”,汇聚成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可以说,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进一步凸显。

02

我国教育科研工作

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教育科研工作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教育事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

一是有力支撑教育决策。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参与制定高教60条、中学50条、小学40条等重要政策文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和建立教育教学秩序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度参与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等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调研起草,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科研工作者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把握国际形势变化,深入开展“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破‘五唯’”、“劳动教育”等重大专题研究,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是持续创新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战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基石。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率先解放思想,使“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及“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观念深入人心。弘扬中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提出素质教育理论,已经成为一个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认可。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不断深化教育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三是深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科研战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修订完善国家课程教材。聚焦教育综合改革,悉心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创新。中国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测试中表现优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派专员到上海调研,调研报告把教研制度视为中国基础教育取得领先的关键,中国特色教研制度获得国外同行点赞,成为世界公认的教育财富。

四是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教育科研战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开展教育政策宣传解读,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做好重大教育政策宣讲解读工作,加快推进政策落地。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普及教育科学知识,密切关注教育舆情,凝聚社会共识,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五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教育科研战线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教育对话、G20教育对话等国际会议,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机制、APEC教育网络等重要工作,对接国外一流教育科研学术机构和顶尖学术会议,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积极配合国家外交战略和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

总之,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以坚定的信念、广博的学识、创新的意识、求真笃行的品质,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研体系已经成为时代之需、强国之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教育科研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原创性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概括总结还不够,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还不多。

二是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能力不足。如何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教育的挑战,教育科研还显得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理论供给。

三是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薄弱。我国是教育科研大国,但“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

四是教育科研评价存在功利化倾向。过度强调量化考评结果,重数量轻质量、重级别轻价值、重论文发表轻实践成果,“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现象仍然存在。

五是协同高效的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不少教育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基层教研单位、学术社团基本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没有形成全国教育科研战线的整体战斗力。

六是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和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者参与决策论证、规划制定和政策评估缺乏制度性安排,有些地方不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忽视领导配备和组织建设,编制配置不足,缺乏稳定性经费支持。

以上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时代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倒逼我们全面深化教育科研领域的综合改革,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统一思想、振奋精神,

推动新时代教育科研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党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期间,教育科研如何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开创一个理论创新、学术繁荣、实践精进的新局面,需要教育科研战线齐心协力、共同拼搏。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持续深入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教育科研工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教育科学区别于其他教育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时代化中国化,是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根本遵循。

在教育科研工作中,一要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问题。

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许多教育方面的重要思想,如强调教育的人民性,主张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强调教育的社会性,认为在阶级社会还具有阶级性;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等等。这些观点和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不会清晰、不够透彻,就不能更好地认识规律、揭示本质,最终也不会发挥应有作用。

因此,时代不论怎么变,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思想方法不能变。

二要解决好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国的教育科研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立场,深入研究和把握人民立场在教育研究中的内涵要求,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谋对策,集中开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理论研究,使教育科研更加贴近和满足人民需求。

三要解决好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问题。

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教育科研战线尤其要将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穿教育科研的全过程、全领域,加强学理阐释、逻辑分析和方法研究,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努力把我国教育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只有坚持中国大地办教育、做研究,教育科研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教育问题。中国社会复杂多面,中国教育丰富多样。没有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就做不出好的研究,没有与基层、学校产生共振的研究不是真正的研究。研究中国问题,必须接中国的“地气”,要有中国的理论、中国的方法,要摒弃简单的方法移植、理论照搬,关键是在解决我们自己面临的实践问题中“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理论、制度发展的历史根基、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增强中国教育自信。

要创新发展优秀中华教育传统。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这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深厚基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特有概念体系、表达方式的教育思想。比如,学思结合、博学审问的学习观,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知行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观,因材施教、启发教学的教学观,无不闪烁着中华文明和教育智慧的光芒。我们要凝练体现中国优秀传统和制度优势、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工作体系,并推进优秀教育传统的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要坚持重大战略和实践需求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我们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把握国际教育竞争、人口结构变化、科技创新、社会变革等大形势、大趋势,强化预研预判,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不断增强服务决策水平;我们要面向实践一线,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善于在实践探索中推进创新,善于总结提炼实践中的典型经验,以先进教育理论引领教育实践,同时又通过教育实践检验教育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三)坚持立足国际视野,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和对外开放,主动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世界各国的教育只有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才能在服务国家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教育学是一门开放、包容的学科,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教育研究。一切有利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学说、理论、政策、方法、实践我们都要积极学习借鉴。

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比较研究。比较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要着重加强。《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专门对加强比较研究提了要求。我们要从历史的维度看清当前教育的方位、任务,又要从空间的维度找准中国教育在世界教育的位置、形势,比较研究就是在帮我们绘制这样一个“坐标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互学互鉴、取长补短。

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对外开放。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处理好教育开放与教育改革发展、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利用我国主场优势打造一批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产生一大批包括教材、期刊在内的优秀成果,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专家人才,主动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四)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专门强调要弘扬科学家精神,认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同样适用于教育科研工作者,这是我们做好研究的坚实保障。《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也对教育科研工作者专门提出了“信念坚定、学识广博、敢于创新和求真笃行”的要求。

一要尊重信任、关心支持科研人员。各地教育管理部门要多措并举,尊重信任、关心关爱科研人员,搭建科研人员成长平台,完善科研人员成长机制;加大科研人员薪酬激励力度,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创新高层次人才选聘和薪酬分配办法;加强科研队伍梯队建设,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探究性研究,鼓励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创新团队;完善教育科研成果表彰奖励制度并加大奖励力度。

二要鼓励科研工作者潜心教育研究事业。广大科研人员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教育事业,将教育研究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力戒浮夸浮躁、投机取巧,杜绝‘圈子’文化,自觉防范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要崇尚真理、脚踏实地、潜心研究,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创造新方法;要保持教育研究的敏锐性、洞察力和好奇心,研究真问题,提出新思路,破解大难题。

三要促进科研人员的专业发展。加强教育学相关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教育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落实好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个学时的全员培训;加强“旋转门”机制建设促进优秀科研人员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机构任职,机关、学校和企业等高层次人才到教育科研机构担任专兼职研究员;探索建立学术休假和学术进修制度等。

(五)坚持范式和方法创新,努力实现教育科研提质增效、教育学科跨越式发展

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十分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有些问题,我们可以用老经验、老办法来解决,但更多的问题需要新理念、新办法。

要“坚持吸收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科研范式,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比如,加强学理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这里,我重点谈下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实证研究强调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教育科学研究要真正成为“科学的研究”,其中很重要一方面是靠证据和事实来立论的。

近年来,关于加强教育实证研究的呼声不断高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举办的“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对推动实证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海内外产生了影响,对我国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发挥了促进作用。我们还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跨学科研究要求教育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要不断强化教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充分运用新兴学科、新技术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不断拓宽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一个新命题,也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如今,人工智能革命正在各行各业展开,教育领域也越来越能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停课不停学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争取在全球教育研究中领跑这一领域。

(六)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教育科研治理体系

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加强“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整体部署和总体规划”,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不断提升保障水平。

要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教育科研体系。努力建立“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科研机构体系,统筹发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以及各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机构、教育科研专门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教育学术团体、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的力量,稳步推进组织形态创新,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治理体系,努力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全国教育数据信息平台、全国教育调研平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国外教育信息综合平台等若干平台,促进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战线的协同攻关能力。

要抓住关键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育科研活力。抓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的时机,改进评价,注重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努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顽瘴痼疾。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内生动力和生命活力。

要提高教育科研的保障水平。各级教育部门要通过设立专项经费、保障预算内教育科研经费稳步增长等举措,加大支持力度。教育科研机构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利用好政府购买教育咨询服务制度的政策利好,还要用好相关科技和人才政策红利,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待遇,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扩大科研人员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不断提升教育科研人员的获得感。

来源:“一读EDU”微信公众号

编辑:教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