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南子》:"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古人所言的士农工商,士在第一位因为他们是国家的股肱;而农紧跟其后,比商人的地位还要高出许多。因为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若是没有了农业作为基本的保障,就会引发叛乱,那些盛世也将不会存在。

(一)、农业落寞,民不好过

不论到什么时候,农业都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尽管现在许多的粮食诸如大豆还有花生等依赖进口,但若是发生战事,那肯定还是需要本国农民生产的粮食来维护运转。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开始积极地融入全球化的社会格局。可农民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

虽然有了分田到户,但是农民们赚的钱实在是太少了。前些日子,一篇名为《粮食不如矿泉水贵》的文章爆红网络,引发了众多网民们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的辛苦耕耘,一年到头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是家里有个儿子结婚生子或者买车买房,许多农民即使掏空一生的积蓄也不足以满足如此庞大的开销。而且农民们的医疗问题和养老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人老了难免生病,可又有几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能够应付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在农村那些七老八十佝偻着腰,还要下地干活的农民数不胜数。

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或是通过考学或是通过打工的方式离开家乡,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这就造成了很多人说的"农村空心化"。一直研究三农领域的温铁军教授,对这个问题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某期的《温言铁语》中,温铁军就农村空心化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曾经多次有媒体找到我,表示近年来,近百万的村庄消失了,农民种地就等于赔钱,希望我来谈谈农村空心化,我告诉他们这不是个真的问题,温铁军:农村空心化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这其实是人为编织出来的。"

温教授何出此言呢?他接下来说道:"不论是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都有很多人站出来说,你们搞这些东西就是逆规律逆潮流。在那些人眼里农民进城,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的确农民进城是一个选项,但这不意味着农村的空心化"。

温教授认为在农民进城的同时,还会有市民下乡。他说道:"欧洲那些发达国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会有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中;同时农村留下的空白被市民给填上了,因此在欧洲地区的农场主们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市民。"

可见,温铁军眼中的农民进城,会致使市民下乡去当农场主,因此农村绝对不会出现空心化。

在他看来,市民只要搞起了农业就不会运用大量的化肥农药,用各种有害的生产方式。他说道:"市民们不一定非要形成那么大的收益,他们是与生态与绿色紧密结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一心为民,敢怒敢言

温铁军继续陈述自己的观点道:"农民进城,市民下乡演变到中国的今天,就是我们常说的城乡结合,尤其是城乡之间要素的结合。所以国家以后定会做出一些制度方面的改动,让农民与市民之间实现自由的融合。农民进城以后,在乡村中留下的要素资产,就给市民下乡的业态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因素"。

从这一言一语之间,可以得悉温铁军教授对农村的未来充满着期冀。在他眼里,市民与农民之间的流动是以后的大势所趋。除了这一点令他坚定地认为农村空心化是个伪命题以外,他又讲道:"我们二十多年来一直推进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其实是有关部门刻意地让农民离开,从而将农民分散占有的资源,做统一化处理"。

其实这个观点很好理解,就是令现在这种每家每户占有几亩几亩的土地,让它们结合起来,成为美国或者欧洲那种大农场式的发展模式。如此一来,就会改变农民土地高度分散的现状。

温铁军教授讲了这么做的好处,他说道:"土地在这种政策下就会形成规模,去支撑农业产业化。诸如提高农业装备的系数还有资本系数和技术系数等等。但是我国农民规模庞大,直到今天土地流转问题也只实现了百分之三十。

因此,并没有真正的促进这种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迄今为止也没有实现规模化和资本化。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大量的用除草剂和农药来实现投机,才能实现有利可图。代价就是将人类收益了,但水土的污染就转移给了大自然。这也是农业的高污染,一直没有改变的根本原因。"

温教授的这段分析真的是鞭辟入里,的确现在如果像西方那样实现农业产业化必然导致成本上涨,所以不论是个体的农民还是承包了大片土地的"农场主",都还在使用高污染的耕作方式。

如此一来,农村的环境必然会遭到破坏,导致许多年轻人想回家种地,也发现土地已经贫瘠。而且,原来的种子,也早就已经消失了。

温铁军说道:"倘若本地的种子公司,没有了原来的土种或者土种已经不再适合这片受到污染的土地,那必须得从西方进口,就得放开让西方的种子进入中国。

这样一来,今年买了明年还得买,他们就对我们的农民形成了钳制,整个农业都充斥着转基因种子,整个农业就发生了改变"。

可见,越是盲目的推进资本深化和产业化对传统的农业破坏的就更大。而且又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学西方已经搞到了一半,而负担太高,支付不起成本。

若是再想回到传统方式上也不太可能,所以农业马上就要变成一种没有收益的模式或者是负收益。如此一来,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食品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反思布局,重新来过

虽然"农村空心化"是个伪命题,但中国现在平均每天都减少一个自然村是不争的事实。原来中国有近380万个自然村,现在只剩下了两百多万个,消失了近百万。那么,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调整?

首先,农业赚不到钱而且还很累,自然愿意做的人就少了。农民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从事着最为辛苦的劳作。

问题是这份收获,根本配不上他们的付出。既然都是卖力气,还不如直接进到城里去打工,虽然得看别人的脸色,最起码在维持基本生存条件的同时,每年还能有些许的富余。

"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倘若衣食无忧谁愿意离开祖辈生活的土地。年轻人们若不出去闯荡,还指望着当农民,那真是连成家立业都成了奢望。

其次,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得消除那些阻碍农业生产的人为因素。农业不赚钱又不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主要还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为因素都是错误的,只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就一定会改变现在的状况。既然农业方面都已经开始学习西方了,这条路走上就不好回头,还是该出一些刺激性的政策。或是让农民留在家乡为其提供就业岗位,想方设法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或者跟着西方搞农场式的经营。

再次,应当对未来的农村充满信心。正如温教授所言,农村的空心化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它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也可以通过人为因素来改变。只要有相应的政策激励,农民进城就不再是大势所趋;农村衰败也不是什么天意。

而且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诸多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很好的示范。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进行了乡村统筹,又结合了农村的新基建还在为农民纳入医保体系作者准备。当这些政策都全面落实以后,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振兴又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只要它们统筹兼顾起来,中国的农村未来可期。

总而言之,关于农村空心化问题首先应当去研讨过去有那些人为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今天又该如何去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统筹兼顾和城乡融合。

如此一来,才能真的让市民与农民完美的结合起来,在这个方面有许多地方都做的很好给大家树立了榜样的作用。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农业社会,不可能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淘汰掉农业,它是国家的基石,是维持稳定运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