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

王阳明时候明代心学大师,甚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的美誉,他以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人生理想,即开创了心学之流派,又立下过诸多可圈可点的战功和政绩。迄今为止依旧有许多人视王阳明为自己精神导师,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王阳明曾忠告,需牢记7字,方能达成理想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从一出生开始他便注定不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曾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不过王阳明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地方,他甚至到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后来家里来了一个高僧,一见了王阳明便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后来祖父便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给他改名为“守仁”。

虽然出生在书香世家,父亲又是状元。但是王阳明对于科举似乎并不上心,相反王阳明整日研究黄老之术。弘治元年(1488年)家里给王阳明娶了一门亲,可是在结婚的当天,王阳明便玩起了消失。

原来这天王阳明在闲逛的时候路过了一座道观,看到道士在那里打坐,王阳明便向对方请教,道士便向王阳明讲起了“养生术”,两人就这样一块打起坐来了,直到第二天王阳明的岳父来找他,才把王阳明叫下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为何对世俗功名,对男女情爱都那么不上心呢?因为王阳明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了他父亲那样的高官,而是成为想孔子那样的圣人。

有一回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就问王阳明,你的理想是什么?王阳明便直言我的理想是做圣人。王华好歹也是状元,一听王阳明的话当场就惊的眼睛都瞪了出来。虽然他的状元确实难考,全国4年也才出一个。但是圣人可是千年不出的,王阳明凭什么敢定这么大的志向?

一个人有理想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一定无法成功,因为他连方向都没有更别提到达了。王阳明的成功是经过了生命最低谷,在龙场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经受了无数的打击和折磨后悟出来的。

王阳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对于人生的种种疑问从此豁然贯通。

在悟道之后,王阳明在龙场这个地方开起了讲堂,很多人甚至专程从远方赶来听王阳明讲课。在谈及成功的时候,王阳明曾说了七字真言,分别是“行、勤、知、底、心、诚、耐”

所谓“行”即言出必行;所谓“勤”即业精于勤;所谓“知”即自知之明;所谓“底”就是坚守底线;所谓“心”就是用心;所谓“诚”即是真诚;所谓“耐”就是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这七字真言,看似都是普通的道理,但是用在实践却又无穷的妙用。如果你能坚持下来,必定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