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相声界最火的非郭德纲和德云社莫属。如果有人想听相声,基本都会首选德云社。在班主郭德纲的带领下,德云社这些年来可以说是一路高歌猛进,几乎是垄断了整个国内相声商演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德云社举行的各种类型的商演,不仅没有赠票而且还是一票难求。有些演员的门票低则几百,高则上万的都有。通过这方面,足以看出德云社的市场号召力是非常强的,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但与此同时围绕德云社相声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比如“三俗”“炒作”等问题。在此期间,也不乏一些相声名家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

但这些建议在某些人眼里,却成了打压、嫉妒、报复的手段。 很多德云社的粉丝也都会在第一时间发文谴责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就在前段时间的某档采访节目中,李金斗针对目前的相声现状公开发声。他说道:目前的很多年轻相声演员根本不合格,相声基本功很差,就会蹭热度。他们这些人只是享受到了相声带来的红利,却没有做对相声创新发展有益的事情。

同时他也补充道:我们这代人是真的爱相声,看到对相声不尊重的地方就会非常生气和反感。

对此就有网友坐不住了,开始对号入座,直言:你这是暗讽德云社吧,在业务上打不过,开始用道德谴责?

当然李金斗先生的这一番言论,并不是特指德云社,他只是讽刺当下的一种现象。但是目前只有德云社的相声最火,大家也都会不由得联想到他。再者说这种现象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值得当下很多相声演员警醒的。

客观来说,李金斗这代相声艺人,确实是下过功夫的。他们也确实为振兴相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反问道:这么有能耐,为啥相声还没落了呢?

其实上世纪90年代相声的没落归根结底,是因为相声人才的匮乏。因为振兴相声绝非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做到的。比如郭德纲当年的师父侯耀文,也对此无能为力,不得不转行演小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级的笑声是容易的,高级的幽默是很难的。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想能做到幽默、干净,是需要深厚的相声功底的。而练就相声功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静下心来踏实苦练才行。

但是当下的年轻人,能有几个可以做到不甘寂寞苦练基本功呢?反观当下最火的德云社,他旗下的相声演员确实个个名声在外,但他们的相声功底到底如何呢?想必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德云社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它在很多方面确实是之前一些相声老艺人没有做到的或者是没有想到的。

首先来说,德云社打破了相声地方垄断的格局,让同行们有了危机和竞争意识。

我们都知道郭德纲的德云社不仅仅在北京有分社,黑龙江、吉林、南京也都有分社。下半年郭德纲还要打算在济南、上海、天津开分社,比如山东德云文化广场已经破土动工。

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在很多同行眼里是坏了“规矩”,是跑到别人地界抢饭吃,是一种十分不地道的行为。但是在郭德纲看来,任何行业都是凭能耐吃饭,相声行业也不例外。

这种模式在激起众多同行反对的同时,也确实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让他们明白一点:光靠论资排辈和几个老段子是混不下去的。

再者说,郭德纲的收徒模式也是打破常规。过去相声演员都是圈内人相互介绍,而郭德纲则开辟了社会招聘的先河。

因为相声艺术的发展最终还是靠相声演员去完成,而相声演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一结果。

过去那种拜“死人”为师,或者为了人情拜师等,早已失去了相声传承的真正意义。这种传承并不能真正挖掘到好的相声人才。

只有通过社会招聘,通过相互竞争,才会挖掘到好的相声人才。比如当下德云社最火的这些相声演员,几乎全是通过社会渠道招聘来的。

第三、老一辈相声艺人的功底确实没得说,但是他们的很多东西缺乏创新,与时代严重脱钩。

我们都知道当下年轻人最多,所以说作为一个相声演员创作的时候,当然要考虑他们喜欢什么。如果一味地自以为是,依然不厌其烦地说着老段子,那必然会被年轻一代人所抛弃。

而德云社的成功则恰恰是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演员很多都是80后,甚至90后,思想开放,能够抓住年轻人关注的热点。

当然德云社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为振兴相声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但同时也确实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上文提到的“三俗”问题,相声过度商业化而忽视相声演员基本功的培养等问题。

发展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他们也能够正视这个问题。因为靠媒体炒作,没有真东西的相声也不会走远,只不过是“虚火”罢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