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要讲究方法的。

如果孩子做事情没有主见,那是因为父母总喜欢在公众场合批评教育孩子。

诚然,每个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而且在当前重视学历文凭和功利化的教育氛围下,很多父母往往觉得,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帮助他开发智力,引导他掌握一技之长,却忽略了孩子情绪健康和思想情怀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是能够相对自主地思考分析的,而且出于自身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他们也有明确的意愿去学习家务、尝试劳动,关键是许多家长自己想不通、辨不明,只要孩子放下书本,他们的心里就莫名其妙地惶恐和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完全是父母自身教育责任的缺失。

所以,当孩子想要尝试动手、实践时,在合情合理和相对安全的情况下,父母应该积极支持孩子,而不是在公共场合里无所顾忌地批评教育孩子。这样只会产生一个结果,那就是孩子在想问题、做事情时越来越没有主见。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孩子,“只要专心读书,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放弃”。可是,这些父母在工作时间需要早出晚归、不辞辛苦地工作,回到家里还要事无巨细、紧张忙碌地帮助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替代孩子完成学习以外,原本孩子能够“力所能及”完成的事情。

然而,父母做了这么多事情,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孩子却不知道感谢和感动。

归根到底,还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1、“分数”不是评判孩子的标准。

诚然,通过中考和高考的两座“独木桥”,孩子的人生之路会走得平坦一些。

而且每个孩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随时随地都在伴随着考试成绩的评判与考核。但是正因为如此,当孩子回归家庭,父母就不能盲目而任性地,拿着考试成绩来作为批评或奖赏孩子的依据。

因为父母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优胜和劣汰,而是温情与关怀。

一个家庭能够教育出一个清华北大、留学美国的天才学霸固然值得欢呼雀跃,但是学习好的孩子不一定前途美好、人生坦荡,也不一定智商和情商兼具,更不一定就懂得感恩父母、关爱他人。

比如,每个人都会犯错,更何况中小学生呢?可是,当孩子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不能把打骂责罚当作手段和目的。

因为能说服一个孩子的,永远不是搓板和棍棒,而是温情和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教育切忌急功近利。

教育孩子不是到菜市场买菜,紧赶慢赶地挤进人堆,包好菜付完钱就能回家。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少说也是二三十年的事情。

诚然,如今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唯快不破”,孩子3岁时让他背会唐诗三百首,6岁时让他学会加减乘除,小学时让他学初中物理,初中时让他学高等数学,不可否认,有些天资卓越的孩子,最后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天才学霸”,甚至12岁就能考进中科大少年班,或是通过奥赛金牌进去清华北大,年纪轻轻地就能出国留学,到美国硅谷赚钱。

可是,如此“急功近利”教育出来的孩子,真的身心健康吗?

我承认,“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比“自己家的孩子”学得快、懂得多、学历高,但是,一个缺少童年的成年人,即便是身体学识已经趋于成熟,但是情绪意识却往往特别单纯而幼稚。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实际上,人生就像是和命运做交换,学霸孩子辜负了童年和快乐,换取了知识和学历;学渣孩子埋汰了高考和分数,换取了惬意和漂泊。

作为父母,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取决于你想要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3、批评教育要分清场合。

家庭,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情绪性格的重要场所。

很多父母觉得“树大自然直”,孩子小时候调皮顽劣、叛逆偏激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成绩高就是“硬道理”,习惯性地忽视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品质的培养,不管大事小事都“包办”,即便吵闹打架也无所谓,甚至荒诞可笑地教导孩子“别人打一拳,你就打十拳”。

在错误、荒谬和自以为是的家庭教育下,孩子或许成绩优秀,却注定学不会感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教育孩子,首先要把他视为拥有人格尊严和情绪性格的独立的人。关爱孩子的人生,就不会事无巨细地“包办”;共情孩子的感受,就不会急功近利地说教;珍重孩子的人格,就不会不分场合、劈头盖脸地打骂责罚。

都说中考、高考可以改变命运,但是分数和成绩不能判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成败;都说知识和技能可以决定人生,但是工作和薪酬不能评判一个人的前途未来。

想要教育出健康快乐、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就要学会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