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大国,由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对于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粮食的产量并不高,并且其中部分还要被朝廷和地方征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每天能够吃饱就算是他们的“太平盛世”了,如果要是遇到灾荒,各地经常会饿死人,甚至引发农民起义,粮食问题也成为了古代王朝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小农经济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如果古代人人都能吃饱,谁会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揭竿而起只不过为了填饱肚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人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在比较困难的时期只要有吃的就行,在灾荒年间甚至有人吃“观音土”,啃树皮,这也是无奈之举。古代的粮食产量太低,并且病虫灾害等影响大,并且耕作效率比较低,粮食收获的周期又比较长,这也是引发粮食危机的原因之一,比如在一些干旱地区,水稻等谷物根本无法种植,这也限制了粮食的产量。

相信很多人都吃过甘薯,在现代这是比较常见的食物,并且以此为主食的人更少。在古代,小小的甘薯可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那么大家是否知道甘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吗?

中国是一个美食国度,对于食物研究之透彻,中国可谓是傲视全球,各大菜系,名家小吃等,在外国被称为入侵生物的小龙虾等都成为了美食,能吃的就吃,有毒的就用来泡酒,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定律。其实,中国有许多外来引进的作物,比如玉米、花生、辣椒等,其中甘薯等作物可谓是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在明朝万历年间,有这样一个人他冒死从海外带回一根藤,因此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让无数人得以在饥荒中得以存活下来,时至今日,他的名字却早已被许多人忘记,此人就是被誉为中国“甘薯之父”的陈振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振龙是福建人,年轻人参加科举中了秀才,后来厌倦了这条路,于是弃儒经商,当时陈振龙跟随一些商人去往菲律宾(当时称吕宋)经商,期间他看到菲律宾人都在种朱薯(甘薯),这是西班牙人带来的一种特别农作物,他发现甘薯耐旱,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最主要的一点是甘薯产量非常高,吃一个到两个便能够吃饱(能够“压肚子”),不管生熟都可以食用,这让他联想起家乡的状况。

想起自己的家乡常有人因为没有粮食而饿死人,特别是在灾荒年间更为艰难,饿殍遍野在当时并不是夸张,于是陈振龙向当地人学习甘薯的种植方法,并且想把薯种偷偷带回国内。当时的菲律宾由西班牙控制,并且管理非常严格,他们严禁朱薯出口,如果被查到很可能被杀,陈振龙于是将薯藤绞入吸水绳子中,最终躲避了搜查,历经七个昼夜航行回到福建。

陈振龙回到家后首先自己试种了甘薯,发现这种作物能够适应环境,恰逢当时福建大旱,五谷几乎绝收,陈振龙上书福建巡抚大规模种植甘薯,最终甘薯大丰收,解决了福建缺粮的问题,因为是从外国引进,所以也称番薯(番指外国、外族),为了纪念陈振龙的功德,闽地建有“先薯祠”和“先薯亭”。

陈振龙引进甘薯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甘薯的引进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后来甘薯传至各地后,甘薯基本上成为了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根据史书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八九。”在清朝时,甘薯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中国甘薯种植产量占世界的80%。虽然说在灾荒年间还是会有人饿死,但相比甘薯没有引进之前要好太多,即便是到了近代,粮食问题也一直比较严峻,直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决了粮食问题后才得以好转,袁先生的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至今日,陈振龙早已被人们忘记,如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最起码人人都能吃饱饭,对于甘薯的需求也不那么大,笔者也希望以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位对人民有功之人,太多的英雄人物被忘却,这是何等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