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切教育的结果根本上都是来自于自我教育。”

近日,在十一学校一次家长会上,该校特级教师、化学名师王笃年分享了他关于内驱力、自控力、学习技术与策略、如何看待期中考试成绩的精彩观点。王老师的思考有理论有实践,部分观点或许见仁见智,但值得圈友好好琢磨。

让观教君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关于教育的基本信条,以及他对十一学校教育理念的解读,比如,十一主张要让孩子在学校里犯错误,暴露问题,做真实的教育;不主张把学生死死管住,就是要实现人的主体化,通过内驱力、内动力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0 1

内驱力

十一主张要让孩子在学校里犯错误,暴露问题,做真实的教育。不主张把学生死死管住,就是要实现人的主体化,通过内驱力、内动力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一切教育的结果根本上都是来自于自我教育。

第一要紧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客观来讲,从根本上说,人就是为自己(精神丰富、内在愉悦)而活着的,不能强迫孩子为我们家长、教师等大人而活,特别是孩子不明就里地为了家长而做什么。

一个人如果没有为自己而活的想法,是不可能存在内驱力的。

教育的基本信条:

1.爱。

教育是老师的职业行为,爱不是虚假的。

2.尊重。

让孩子认识到我是我,不是谁的附庸。催促下的学习是被动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讲过:当下中国孩子普遍磨蹭的毛病,都是被妈妈催出来的,你一直在催他、帮他规划,这件事没干完呢,马上下一件事等着了,那没办法,他心里就想,就跟下雨一样,反正快跑慢跑都是淋雨,慢慢来吧。

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前提下,就有了家庭教育的民主,涉及孩子本人的一些事情,一定要跟孩子协商。当然,协商不等于无原则的迁就,不等于说完全地遵从孩子的想法,他想法不对,我们可以指出。

孩子是最纯洁的,孩子是最讲道理的,老师们都有这个体会,孩子是最讲原则的。你(老师)昨天说了一个话,不管他理解对了还是理解偏了,他总是按他理解去执行的。

所以我希望在家庭当中,首先是有这种民主的心理氛围,强制性的家庭教育不会长久。“没有多少当父母的经验”,这都是借口,你可以从别人那里学。

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我觉得要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这个孩子对某件事特别感兴趣,我们不能轻易地给他掐断了。最近,有一位家长以孩子总成绩不好为由,限制孩子参加周末竞赛课程的学习,我觉得真是不可思议。

当然,培养兴趣,并不是要去培养孩子跟别的同学比的这种兴趣。

这是我经常讲反复强调的观点,引导孩子通过跟同学比较而获得一些所谓的上进心、自尊心非常可怕,这是教育的祸根。

有些老师也居然利用这样的策略,有句老话叫“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有的人在这个方面强一些,我们那个方面强一些,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人一定是按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去生活,跟别人比是很可怕的事情,这真的不是好事儿。

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方面提出要求,这是完全正当的,这个没有任何好质疑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是理所应当、顺理成章的,父母和孩子各有各的义务。

学习是一种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既然是劳动,那就意味着是一种责任,你的职业是学习,责任是学习,你就要努力地、想方设法地去学好。

3.信任。

要让你的家长通过看到你学习上的成功,你的进步而感觉到幸福满意,也就是说,要让孩子通过看到家长脸上的欣慰而内心充实,你让这个充斥他的内心。这是需要逐步引导的。

关于培养学生的这个内驱力,我觉得以上三点的顺序是不可颠倒的,是顺势而为的。

有不少家长经常给孩子提要求,孩子不理解,有些直接是无理的要求,如果你没有给孩子基本的尊重、没有民主的氛围、没跟孩子商量,孩子也没有培养起切实的兴趣,只是说你要让我高兴啊,你学不好家长会我都不好意思去开......说些这样的话没有用,有的时候为什么有些孩子的学习(不好),都是这些原因导致的。

0 2

自控力

自控力是建立在内驱力的基础上的。一个漫无目的生活的人,是不会有任何自控力的,正如我们大人有时候无聊抱着手机瞎翻一个道理。

人生也是如此,有一句古话:散步的人和赶路的人状态是不一样的。没事儿四处溜达是散步,他一定不着急的,走得相对来讲不会特别快,除非有些人是出于习惯走得快。赶路的人他一定是朝着某一个方向,而且是匆匆忙忙的,甚至是负重前行都是速度很快的。

也就是说,在有内驱力的基础上才能谈自控力,否则你说我不让你玩手机,不让你刷微信,那他干什么?他没有目标,说我让你学习,那是你让他、而不是他自己想学习啊!

自控力是需要通过一些有自控性的行为过程来逐步培养起来。不可能说不经历一些事情,这人天然的自控力就好了,这是不存在的。说让孩子学会控制手机使用时间,而他从来就没有手机,何谈控制?怎么能够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使用手机的规则和意识?这不可能。

所以说,孩子要自觉主动地把手机交出来,而不是在我们威逼利诱,在我们的规定下、在家长的权威之下交出来。

比如说这一次段考以后,有的孩子痛哭流涕的分析自己,我就是被手机害了,我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你因势利导,有可能形成一些协议,比如至少能够做到晚上上床前把手机关机放在客厅,家长也不会去翻你的。

当然翻不翻要看家长的作派,也有偷偷翻的,我是不提倡那样。家长如果看到了信息,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孩子是敏感的,一旦孩子察觉到了,立刻对你失去信任。

再比如说,把智能手机调换为功能简单的“老头机”,有的是家庭强制的,有的是孩子主动提出来,可能某次考试教训太沉重了,主动提出来。

但是客观来讲,我作为学校老师,多少年来我是坚决反对这样做的,一个智能化的时代,移动互联技术盛行的时代,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却用一个老头机,这不是笑话吗?

智能手机它作为一个工具,道理不用多说,当然也有人主张收了就见效果,可能短期来看有,但要学会使用这个工具,老师有时都会带领学生用这个工具,我的班级都有微信群的。

自控力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你全靠外在的控制?这样的反例非常之多。

很久以前我刚到十一学校的时候,我班有个孩子打游戏,那个时候是网线、没有无线互联,没有智能手机,就是用电脑打游戏。她妈妈因为期中考试气急了,把这个网线给扯了,全家都不上网,这个孩子就刻意做一个姿态,期末考试比期中考试考得更糟糕,而且迟到早退,成了一个很令人头疼的孩子,后来发展得也不是特别理想,到了快30岁才算想明白了,因为后来他跟我有联系,聊起这话题。

0 3

学习技术与策略

有不少家长提到孩子不听话,提到让他做改错本,一直不见很规范的改错本等等这些问题。这里我们要做一些客观实在的探讨。

今天在场的家长也有我的学生的父母,大家可能了解我上课的第一节课,就告知学生课堂常规,我的课堂常规是手里有笔、笔下有本儿,但是不准记笔记。

大家听起来好像很奇怪,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实际上这个烂笔头说的并不是要记笔记,说的是演练,就是有些关键节点上的知识是需要动手的,你不动手演练是形不成深刻的认知的,是检验不出这个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的。

前天我发现有个孩子,他化学不及格来上小学段的援助课,孩子手里有一本书叫状元笔记,状元笔记里写的都是提纲挈领的、真正是笔记条文似的一些化学知识。我建议他把这本书丢开!用状元笔记,却考试不及格,不是笑话吗?

我早年跟一些学生开玩笑说,我说你不用记笔记,你上课该演练的演练到了,你哪怕拿张纸,或者你数理化三科用一个本我都没意见,你只要该写的写,该练的练,该划的划,你不用记一本漂亮的笔记本,漂亮的笔记那都是假学习。

经常见到有的孩子,跟在老师讲课进度的后面抄黑板、抄PPT,没法正常地听老师讲课、参与课堂讨论,那么大家想,你如果这样去记笔记说下去看,老师讲的时候你没好好地参与讨论,脑子里边就没有,你光记在本上,甚至都记错了概念,甚至抄错了字,那有啥意义?

我就调侃他,我说你这个笔记有啥用,唯一的用处就是万一不小心考到了北京高考状元,你的笔记可以拿到市场上卖。我说你放心,如果真有那天,我负责组织全班同学来给你补补,咱们把它补齐了,某某状元笔记,咱们拿出卖不就完了嘛。

所以,这些形式化的学习看上去很有道理,记下来课后再看看,当场没弄清楚,课后看什么意义?何况还记错,这是我反对课堂笔记的主要原因。当然我还是那话,化学高中老师的个人观点是不是适合于所有学科?我不敢断言。

但是不客气地讲,我观察一些老师的教学是有问题的,很多人一直在沿用过去自己老师教自己的方法教现在的学生,所谓大学里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各种教学理论都没有实际地应用到课堂上去。

我们国家现在的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这个学校教学绝大多数都是直接贩卖的国外产品,说不好听的,大学老师是不是讲得很透彻、说得很明白,我都表示怀疑。

举例来讲,前些日子在首师大给本科生开课,课间的时候,我就看到这个桌上有一本认知心理学的书,我就很感兴趣,因为早年我也看过咱们潘菽老先生的认知心理学,我翻看看一般无二,虽然著者也变了,内容却并没什么变化,讲什么暂时神经联系学说、皮亚杰、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讲建构主义,却根本没有揭示这些不同阶段的学习理论针对的是哪类知识的学习。

我们讲学习,有专门研究学习的学问——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狭义上的认知科学,从广义上讲学习包括的范围非常大,更多的是自我反省、自我矫正这些行为模式的改变。

不管怎么讲,学习要按照客观规律去进行,这样效率才最高。我们每一个人一开始都没有学习学习的科学,那么就靠这种传承观察体会慢慢自己摸索。

下午我们还跟一个同学探讨记忆的一些诀窍规律,一开始并不了解它的内在机制,你比如说晚上睡觉前背东西特别容易记住,早晨起来背东西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记住,中学生大多数都有体验,晚上背一背,早晨复习一下内容行了,就基本上掌握了。这些原理,就是认知心理学里的克服倒摄抑制、克服前摄抑制,你晚上背了,这些东西在脑子里边儿停一下,便会印象深刻。

这是我们单从记忆这很浅层次的、但是非常重要、非常基础性的学习来分析的一个实例,说明学习的确是有科学性、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我简单地举个例子,介绍一个学习理论,就是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说,我们对各种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采用的策略就是应该是不一样的。

人类学习的结果分成五类:

0 1

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类的知识就是人为规定的说这个叫苹果那个叫梨子,我有时候跟学生开玩笑,我说如果当初人为规定两条腿叫狗,四条腿叫人,咱们大伙儿都是狗也就无所谓,狗也不是骂人的话,言语信息指通过反复重复各种关联去记住这东西,学习的方式就是记住。

0 2

智慧技能

这是我们国家当下的学习最追求的一方面,就是运用概念利用原理对知识加以理解、加以应用,来回倒腾。

这种能力最经典的就是学生做题,所以我经常讲做题不是学习,那个话说的有点过分,就是因为我们太看重这个了,绕来绕去,把那个概念弄得死死的,然后学生就学不下去,后面就没有没有延续性的发展,学不深入不灵活了,但是智慧技能确实是一类这样的知识,这个是需要动脑筋的,动脑筋分怎么动,我们说要灵活的运用概念、运用知识。

0 3

认知策略

我11月22日公众号发的就是我自己写的文章,就是考得差你要从中寻求认知策略的学习。此文讲的主题是,当你考不好的时候,实际上你不是没有学习的,所以坏事变好事就是这样的转换,哪个考得不好,你得分清怎么考得不好,不是简单地把卷子上重复一遍,把错的题改对了就完了,这个反思和对今后学习的过程进行调整本身,就叫认知策略领域的学习结果。

我们经常讲“学习方法”,我对学习方法不怎么感冒,我认为那叫术,那是一种技术。我喜欢用的词叫“学习策略”,这是“道”。

学习策略就是你习得以后,其迁移性是广泛的,比如说我学化学的经验习得了,可能历史政治学科都有可能用上,甚至有人讲是数学学习当中的策略迁移到历史政治这些学科,都可能发挥作用,甚至发挥巨大作用,认知策略实际上它不是学习方法,是自身体验习得的这些东西。

0 4

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跟前面几类关联性很小,这个学习策略是截然不同的。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比如说跳舞、骑自行车、弹钢琴,这些属于动作技能领域,主要靠反复的操练,操练的遍数多了,你肌肉群协调了,就做得好了,动作技能就会流畅出色。

我也经常给学生说,有些学习就是动作技能型的,比如说一般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就是你学过的熟悉的化学方程式、基础性的离子方程式等,它就应该成为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要想掌握得扎实,你必须把它写几遍,不是说好勇斗狠一口气写100遍,但是你有规则的、按照记忆的规律,当堂写它两遍,抄一遍、默一遍,脑子里边有初步的印象,它进入短时记忆领域,你下来作业时再写一遍,它就基本上进入长时记忆,我们当堂检测或者下次老师领着复习,再写一遍,它就进入了永久记忆领域。

大概二十五六年前,我们国内流行了一本书,叫《学习的革命》,是黄皮的,我那时候在县一中主持教科研工作,就带领一些年轻老师学了几遍,我自己也读了几遍,那本书讲的是现代的学习理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就是作者有一段话:

是利用手指头上的小肌肉群,记住了那些不发音的音符。因为有些单词是不发音的,不能根据声音去写出来,就得多写,你就记住了。

那么到了考试的时候,这些东西是不能用脑子的,如果这些知识要是也需要过脑子去做,考试你就拿不着分了。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我经常跟学生说,如果一个方程式,你不能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样写出来,而是在那儿来回想,想生成什么来着?这么费脑子、费时间,别的题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了,然后你拿不到分。

所以你得明白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掌握策略,你就知道我这个该下功夫,那个我不该下功夫,如果什么都下死功夫,练习册买两本,先做一遍再做一遍,那就不值得,白白地耗费时间和精力。

0 5

态度

态度这个词含义非常广泛,比如你作为一个学习化学的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就觉得化学死定了,我可讨厌了,永远学不会,你学化学如果你意识不到化学非常神奇,化学创造了现代社会,化学在原有自然界的基础上,创造了另一个世界,睁眼看到处都是化学。

粘乎乎、黑乎乎的那个原油,经过巧妙的化学加工,变成了亮丽的各种纺织品、橡胶、塑料充斥在现代社会里,你不去赞叹、欣赏这些的化学操作,你永远也不会喜欢化学,干什么你得悟什么。

我理解的“态度”的学习就是学科体验。

我们看到关于学习的研究,西方人比我们做的这些年好,做得连续性好,做得成果显著,做得具有可实际操作性。

我们老祖宗也有各种学习理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学习智慧,这个“习”大家不要理解成复习,它是操作的意思、是实践的意思,就是说学了以后要实践、要应用才有学习,才能够学得扎实透彻。

刚才讲了一个记笔记的问题,下面我说一下错题本。有好几位家长提到错题本,我则比较鄙视这个错题本操作,因为看有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特别死板,笔记本、练习本、作业本、错题本......学生九个学科,每个学科四本,四九三十六本,一会儿他自己都迷糊,他不知道到底哪些本是他的、哪个本了。

所以我是一向反对错题本的。当然还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为什么呢,有的孩子还稍微灵点儿,错题剪下来贴在本上,有的把题抄一遍花那么多时间,这只代表了一种态度,绝对不代表科学的策略。

说不好听的,我感觉到这样的孩子不是在真学习,就是在应付“公事”,慢慢地他习惯了,他会想我是不是就是笨呀?是不是我妈给我生坏了,他甚至怨你。

所以根本上来讲,是策略出现问题。哪题做错了,想明白了,在卷子上改改清楚了,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多写一遍,就我刚才说的动作技能型的知识化学方程式,你需要写一遍、写三遍,我都可以不干涉,但是如果你数学题也连写五遍,我觉得就意义不大。

所以一定要分清楚,让孩子越来越聪明,当然不是耍小聪明,你不能说孩子越学越傻,指到哪儿打到哪儿,他能学好吗?

当然,个人有个人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路径,都是值得尊重的。

0 4

如何分析期中成绩

高中的家长,要逐步从孩子学业中脱离出来。

当然生活上的关心是必须的,试卷分析如果家里有传统可以让孩子分析讲讲,考得什么感受,总体上好不好,哪科好不好,考得比学得好还是不好,有什么原因......

如果孩子能流畅顺利得把这个做到了,这个孩子可以了,不用说别的,人家有数,有明确的自我认知,绝对不能质问,一质问孩子就把心灵关上了。

看轻分数,看重本质。

有孩子惧怕段考,有的期望过高过于紧张,老师看学生则不只看分数。心迹坦然就发挥得好,考得不好的时候,要跟孩子站一头,不要跟分数站一头。

孩子考得不理想时,家长可以跟老师沟通一下,问问老师对这个孩子考试成绩的认识,如果老师认为正常,那就不打紧。告诉孩子,针对考试情况,做好自我调整是最要紧的,分数丢了没事,要注重策略性的知识,充分反思认真做新的体验。

今年的直升高一(初三)化学要求自学自研,很多孩子不适应,他们常常把自学自研叫做“预习”。那是理解偏差。预习只是粗略看看,而自学自研是要求自己读书学会85%的内容,需要来回地看、深入思考、扎实演练。理解偏了,学习结果就大打折扣。

要吸取教训,不能过于依赖课堂和老师,目前他们有些孩子化学学得不太好,但我不着急,因为目前所学主要是一些工具性的知识,以后会屡屡用到,用几次就熟悉了,到了高中不可能这里还有缺陷。

我觉得作为孩子的化学学科老师,我的这种态度可以供家长们借鉴。了解实际学情,而不是只看眼前的分数,坚定地跟孩子们站在一边!

孩子是你的,分数只是过眼烟云。

谢谢大家!

文| 王笃年(北京十一学校名师、化学奥赛金牌教练)

内容来源|家教策略与学习规律;“京城教育圈”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