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北妹,欢迎来到我的量子力学世界,上一篇文章我们说道,就在光的波动学说派庆祝胜利的时候,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做了一个实验,让波动派们张开的下巴合不上去了,这个实验就是大名鼎鼎的光电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理解什么是光电效应,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电,科学家们发现,物质都是由一种叫做原子的微粒构成的。原子有很多种,比如铁是铁原子构成的,金就是金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铁原子和氢原子的区别在于电子数量的不同,金原子带的电子数量比铁原子更多。一般情况下,电子都围绕着原子核运动。但有些时候,电子会离开原子核自由运动,当很多的电子集体朝着某个方向运动时,就会产生电流。当我们说这根电线通电了,真实的含义是这根电线中的电子正在运动,但是电子实在是太小了。

即便是到了今天,我们也依然无法在显微镜中看到电子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们只能通过观察电子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来得知它的存在。例如如果电子打到了荧光屏上,就会留下一个亮点。

1887年,赫兹用一束光照射在相隔的很近很近的两个铜球上,结果发现铜球之间产生了电火花。这说明当金属被光照射到的时候,就会有电子跑出来。这就是光电效应实验。但奇怪的是呢,并不是什么光都行。比如,赫兹就发现紫色光能打出电子,蓝色光就不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的颜色是由光波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越快,表示频率越高。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对于某种特定的金属来说,只有当频率超过了某个数值,才能打出电子来,如果频率不超过某个数值,那么哪怕照射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打出电子来。这个现象,立即就让波动派的物理学家们感到震惊。他们感到波动学说的理论根基被动摇了。为什么呢?

因为波的能量传递是连续不断的,如果光是一种波,也就意味着光的能量是连续不断的被金属所吸收的。那么电子在吸够了能量后就应该跑出来吗?光的频率最多也就应该只是决定照射的时间长短才对嘛。这就好像电子式水杯中的塑料小球光照射金属板的过程呢,就好像是给水杯蓄水的过程,水满了,小球自然就应该掉下来。不同频率的光只不过是水流大小的不同而已。要倒满水杯,只是时间问题?

可现在呢?物理学家们发现光电效应,就好比有个搬运工把货物搬到二楼,他开价一百块,但是他却有个怪脾气,只认一百块钱的钞票。你给他十张十块的他不干,你给他两张五十的他也不认。只要遇到一张一百块的他立马就搬东西上楼,一刻都不延迟的,但是你给他再多的十块钱,他都不动,那这个实验了就成为了很多物理学家们的梦魇。他们死活也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

直到1905年,一位大神的出现才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位大神是一位真正的大神,尽管那一年的他只有26岁,他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到底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其实,这并不是爱因斯坦的灵光乍现,而是受到了另外一位著名物理学家的启发。而他就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德国的普朗克。要让你理解爱因斯坦的解决方案,我们必须要先来讲讲兰克的故事。

在19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各个主要工业国都在大炼钢铁,钢铁的生产,加工处理过程中,钢水的温度对产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普通的温度计碰到钢水那不是报表的问题,而是直接被融化了。你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测量钢水温度的吗?答案可能会令你吃惊,他们就是只能用眼睛去看,钢铁在被加热的过程中,先是微微地发红,然后从微微发红,变得通红通红,再变成黄色。假如温度再高,就会变成青白色,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白热化的来源,有经验的钢铁工人,通过观察钢水的颜色就能估算出温度,但这种方法的精确性就很难得到保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当时的科学家们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必须要搞清楚温度与发光颜色的精确数学关系。根据波动学说,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所以科学家们需要找到温度与光频率之间的数学公式。弗兰克第一个找到了这个数学公式,这个公式被称为黑体辐射公式。按理说的普朗克应该对取得的成功感到很高兴才对,可是,他却一点儿也不高兴。

因为在这个公式中,有一个连他自己都觉得很怪异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能量有一个最小的单位,而高温的物体发射出的某种频率的光,是一份一份发射出来的,并不是连续的,打个比方来说,这个假设把光发射出来的热量比比作是战场上打炮弹,不管弹药大小,总是一颗一颗发射的,根本不可能只发射半颗炮弹,一颗炮弹就是一个不可细分的最小单位。他按照这个思路,一步一步推导出了公式。但是,普朗克却对这个成功的假设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为什么呢?因为物理学中一个最基本的信念被他打破了。

以伽利略牛顿为首的经典物理学家们都有一个最最基本的信念,那就是一切都是连续的,一切都是可以被不断的细分的。米可以拆分成厘米,厘米又可以拆分成毫米,只要你愿意,还可以拆分成微米、纳米、没有尽头。

也就是说,假如你从A点走到B点,那么你必然要经过AB连线上的任何一点。水温从零度上升到一百度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了中间的每一个温度,不可能是跳跃着上升的。

但是,普兰克为了计算出黑体辐射公式,不得不推翻了这个观念,他只能假定能量是不能无限细分的,是有一个最小颗粒的,这个在观念上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一个物理量是一份一份的,是不连续的,那么就被称为量子化。但是量子论的开创者普朗克却在大门外徘徊不前,不敢越雷池一步,他自己都难以接受这样的假定,更不要说别人了。

所以很长时间内,他的理论都没有什么人愿意接受,而爱因斯坦则将光电效应与普朗克的理论联系在了一起。他认为,原子对光的吸收也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量子。后来呢就被叫做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和频率成正比,正比的意思是说频率越高,能量就越大,只有能量足够大,才能把电子从原子里面砸出来。假如频率不够高,那么任凭你怎么砸都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爱因斯坦对于光电效应的解释。

为了精确测定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计算的数值是不是相符,美国的密立根做了十年的实验,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证明了爱因斯坦是对的。光电效应清晰地表明光具有粒子的特性,一颗颗光子就像是一颗颗炮弹,牛顿的微粒学说来了一次完美的逆袭。

科学家们终于认识到光既是一种波,也是一颗一颗的粒子,是波还是粒子,关键看你如何测量,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开启了量子力学的大门。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从门后面跑出来的竟是一个幽灵,物理学将从此变得无比诡异。科学家们也会被这个幽灵折磨的死去活来,但最终迎接我们的是一片神奇无比的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