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药前途未卜。

作者 :冷婧

来源:健识局

全文2222字,阅读需8分

年底突击控费几时休。

近日一份广东省某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限用非基药的通知在业界流传。根据通知要求,从2020年10月份起,该院对在用目录中的非基药实行了限制使用。

非基药中的辅助用药、佛山市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2018年版)的月费用限制在1万元/品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的月费用限制在2万元/品规。

这意味着,大批药品的使用将受到限制。以三甲医院药品数量平均在1200个左右,此前基药配备比例要求不少于30%,也就是说非基药数量可能超过800个。按照这份通知的要求,非基药的使用将被大幅压缩,价格高昂的罕见病用药、肿瘤药,如果没有纳入基药目录,在该院也会很难买到。

根据通知,医院之所以做出上述决定,是因为要落实国家基药政策要求,进一步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在医改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严控医疗费用过快、不合理增长”的要求,公立医疗机构年底突击控费屡见不鲜。

这样的“年底大突击”不仅会使产品销量大幅减少,更重要的是,医院大面积停药会造成门诊和手术无法正常开展,患者遭遇了新“看病难”问题,显然有悖改革初衷。

2017年底,贵州多家三甲医院“停用部分骨科耗材”就曾引起各界非议。虽然后来经央视报道澄清该院只是“限用”,但是此后,主管部门还是调整了政策,包括取消药占比,医保对超支部分的要求也从“医院自付”改为“合理分担”。

这次佛山“突击”基药,恰逢基药目录即将调整的大背景,对未来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新政遇冷?

医院又见年底控费突击

在控费压力下,基药越来越受重视了。

2018年新版国家基药目录公布以来,基本药物制度已经上升到了“重要战略部署”的地位。

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要求,基药在各级医院的配备比例已经提高到了“986”,也就是基层医疗机构占比不少于90%,二级医院不少于80%,三级医院不少于60%。

结合“1+X”的原则——1为基药,X为非基药,大批非基药须被踢出临床。

在国家卫健委制定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中,基药使用情况都在列。这些考核指标也是与医院评优、院长考核等挂钩的。从各地的发文看,山东、江苏等省份已经开始推进上述工作,北京、广东等省市也对医疗机构基药配备比例要求做出微调。

另据业界流传的广东某医院的会议纪要,广东要求二级医院采购基药品种占比不能少于45%,使用金额不能少于35%。同时使用金额排名靠前的非基药采购限额在4万元之内。如果连续使用金额排名前十,非基药里面的中成药还可能被叫停1个月。

不过,从前述广东某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的案例看,执行政策的结果并不理想。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需要年底突击使用基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临床上基药的使用难以达到要求。除了医院要从根本上调整用药结构外,政策制定也需要更多从临床出发,否则就容易引起医院、地方卫生部门过激反应,最终影响患者就诊。

可以看到,在“药占比”要求最严的几年,“医保总额预付、超支医院自付”等规矩纷纷上马,各地就曾涌现大批异常严苛的控费方案。

如:按照2017年四川提出的方案,如果控费不达标,医院降级、院长撤职、医务人员也要扣工资。连政策制定者都称之为“逗硬”考核。(注:逗硬是四川方言,意思是动真格、不留回旋余地之意。)

仍有质疑

基药为何难获临床认可

虽然各地政府文件都在推动基药成为临床主力,但是对于大幅提高基药的使用占比,医院的质疑之声一直存在。

2020年4月,广东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被当地卫健委约谈,因为该院今年第一季度基药配备品种只有43.14%,使用金额占比35.7%,这两项均未达到规定标准。

究其原因,首先是现有基药数量就不能达到“986”的配备要求,临床上无法覆盖大部分用药需求。

据相关媒体报道,早在2019年年中,在国家卫健委的座谈会上,就有权威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提出,该院药品总数在2000种左右,即便把新版国家基药目录中全部685种药都配备上,也只占到34%左右,根本达不到60%的要求。

这一点在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召开的,关于国家基药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讨论会上,也有企业代表提出:要想达到三甲医院配备基药占比达到60%,基药总数须达到900个。

其次,基药目录和医保目录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

根据国务院的最新定位,基药是“突出基本、防治必需、保障供应、优先使用、保证质量、降低负担”。可以看出,控费是这类药品的主要功能,通过引导使用性价比高的药物缓解“看病贵”的问题。不过,卫健委没有支付的职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基药目录处境尴尬。

从已有报道看,在临床使用、特别是基层用药中,医生考虑到患者的支付,往往优先考虑医保目录药品。即便是在基药目录优先纳入医保的情况下,仍然有至少11个基药还是医保支付范围外的药品,而在医保目录中则存在大量的非基药产品。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基药最好与医保目录药品完全结合,这就要求基药目录总量达到2000多种。北京鼎臣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直言基药目录应该由医保部门来定。

实际上,在2018年新版目录公布前,上述问题还要更加突出,业界传言当年的基药目录差点难产。

按照国办《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调整周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的要求,2021年是基药目录调整的大年。从业界流传的消息看,国家卫健委已经多次组织企业代表就基药目录管理办法修订等事宜进行讨论。

制约基药进入临床的问题能否得到根本的解决,也决定了这一政策能否持续推进。

· END ·

编:夏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