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日本非常注重教育事业。而且由于日本是地震带,因此,日本国家都会在小学生时期就教给孩子们各种自我防护方面的本领。甚至会利用学生们的上课时间来教一些“课外”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日媒报道消息,11月19日,一艘载有52名小学生的日本观光船在香川县坂出市附近海域沉没。据了解,船上不仅有52名小学生,还有老师和其他人员。在这艘观光船上一共有62人。事发时老师带领孩子们正在参加休学旅行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故发生后,日本海上保安厅和其他政府部门也都到了事发地点进行勘察了解。综合日本朝日电视台及“KSB濑户内海放送”消息,19日下午,坂出市立川津小学52名小学生乘坐观光船出海学习参观。由于船只在运行过程中意外撞到了不明物体,随后船舱进水,而老师们立即组织学生们穿戴救生衣跳入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日本孩子从小就注重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以备不时之需。据了解,这一次52名小学生由于都佩戴了救生衣和具备简单的自救能力,所幸在事故中没有人员伤亡。除了一个2名儿童和一名72岁女性被送往医院,其他人都相安无事。而截至目前,沉没的船只还没有被打捞上来。目前海上保安厅正在调查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本的公共交通上,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小学生独自一人或三三两两,穿过列车车厢,找寻空位。这个也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有多讨厌日本,不得不承认的是日本的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从小学阶段的教育就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有着强烈的防灾意识,小学生从小开始就要学习游泳,在低年级1--2年级的时候,以玩水为主,了解水的特性,亲近水。到了3--4年级阶段,要求能够初步学会游泳,并且使用一些游泳的辅助道具,例如救生圈、安全海绵垫,还要学会呛水后的急救常识等等。到了高年级阶段就要学会自由泳、蛙泳等姿势,并且在固定的海域内能够游泳200米以上。家长完全放心这种教育模式,让孩子增强体质的同时,学会与大自然的相处和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11地震时,地震和海啸给日本造成很大的破坏,在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宫城县,有一所离海边仅一百米的名叫“户仓”的小学,当地震来临时,所有的一百多名小学生按平时的应灾程序,钻到桌子底下,按平时的训练样子,迅速离开大楼向操场跑,然后迅速往高处跑。他们不仅在大地震中幸免于难,而且在数分钟后汹涌而至的海啸灾难中幸免于难,海啸当时瞬间就摧毁了学校大楼。

学校成了一个牢固的避难所,不仅是因为学校拥有抗震能力高的安全建筑,更重要的是学生受过防灾教育。这些日本学校是怎么做到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日本小学生入学第一讲就讲“独立与自我负责”意识。日本小学有一个《社会生活教育》,有这样的话:不给人添麻烦,自己能做到的,不会麻烦别人,自己一时做不到,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做到的,也绝不会麻烦别人。这个“别人”包括了那些想为他们背书包、穿衣服的父母。这个“自我负责”意识,使学生们很快就能融入到规则的约束下,自愿接受能对自己和他人带来最大方便的社会秩序,这自然能产生最好的社会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日本是个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整个国家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防灾意识。日本人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今天发生灾害怎么办?”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中展开防灾自救的演练和教育。每年3月份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国消防周,日本每一所中小学,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与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宣传活动,包括最新地震动态和防震知识宣传,自救和救助演习,以及如何包扎伤口、抢救公务员等知识性教育。除此之外,日本把70多年前关东大地震的日子9月1日定为“防灾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开展防灾救灾活动,安排儿童“避难”是“防灾训练”的重要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配备相应的硬件。这包括能抗大震的建筑,这自然使学生们在大地震来临时,依然对自己所处的建筑有一定的信心,使他们能很快组织,有序撤离。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配有质量过硬的“防灾头套”和黄色防灾背心,平时就放在桌子座位旁边。

这样的配备,不仅在学校是常态,在学生回到家里,每个家庭也是把自救设备的保持当成一种常态,都配备有救急用品,政府和公司会给每人免费配置“防灾应急箱”,防灾箱里有加强橡胶指垫的棉线手套一副、应急食品、饮用水、火柴等。社会、家庭及学校的联动,进一步强化了对日本小学生的防灾自救能力的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有一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同样也适合于对孩子的教育。从生活与游戏中,日本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还有独立实践的能力!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没有上不完的特长班,却把孩子培养得独立坚强!这才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之光!

广告,君愿所达,问之即成

版权说明: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文章源于授权作家或网络,网络其他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如有侵权,原创作者烦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处理。微信:xinshuo201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