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是很多父母为之头疼的问题。近来,就有一位朋友咨询我。
说真的,要想解决所谓的叛逆问题,必须要了解叛逆现象。其实啊,孩子的一生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叛逆期,每一个叛逆期的叛逆方向也不一样,父母们必须了解清楚:
第一个叛逆期,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反抗,即抗拒父母对于他们身体上的约束,比如不准他们到这到那活动。这一叛逆期主要集中在2到4周岁这一时间段。这种叛逆,或者说反抗,更多的是出于本能,即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
第二个叛逆期,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反抗,即抗拒父母对于他们心理上的约束,比如不准他们玩这玩那。这一叛逆期主要集中在13到16周岁这一时间段。这种叛逆,与其说是叛逆,不如说是孩子试图宣告自己是成年人并渴望融入成人世界。
调查表明:中学生中经常存在叛逆心理的占32.6%,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达89.4%。
叛逆是孩子成长正常的规律性反应,普遍存在,只不过有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对得当,和孩子一起安稳的度过了这个叛逆期,奈何还有一些父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仅没有安然度过,反而造成了很多严重的问题。
总结叛逆的情况,我归纳为四种,一一与朋友们分享,以期能够给父母们提供帮助:
第一种、因溺爱诱发的逆反。
这种类型,已经逐渐成为叛逆问题的主流。尤其是一些父母总是抱着“孩子小,长大了就懂了”的观念,对于孩子过于宠溺,放任孩子的言行,即便是错误的,往往也是无原则的“包容”。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特别的蛮横,根本容不得父母的拒绝,更别说批评了。等待父母觉得问题很严重了,再想管教已经无能为力,甚至有些孩子还和父母对着干。
不说全部,最起码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非常关爱孩子的,但作为父母,必须要学会正确的关爱孩子,尤其是在波及孩子正常生长的原则性问题一定要把爱“隐藏”起来,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和稀泥,必须明确的予以拒绝,并郑重和孩子说明拒绝的原因,这是其一。其二是对于孩子一些连续性要求要适当的延迟满足,逐步让孩子学会珍惜与尊重。
第二种、因受挫引发的逆反。
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脆弱而敏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批评,同学之间的摩擦,父母的指责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甚至让孩子受到伤害。此时,孩子迫切的需要父母的安慰和开导,奈何父母不仅没有关注到孩子的状态,反而用指责、批评等方式来进一步伤害和刺激孩子,难怪孩子会“怒起反抗”。孩子的反抗,更多的是一种“应激反应”,完全出于自我保护。
面对这一类型的逆反,父母必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异常行为,不要总用“不听话”或者“叛逆”这样的言语来定义孩子。当孩子出现情绪反常、行为异常时,父母首先应该做的不是说教,更不是立刻去给予言语上的安慰,有时候说再多,不如给孩子一些行为上的力量,比如多用微笑、怀抱等等方式去温暖孩子。更为重要的建议是父母应少一些批评的言语,多一些鼓励式建议。
第三种、因压抑促发的逆反。
父母更喜欢“听话”的孩子,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所有要求。父母们并不知道,太听话的儿童往往更容易成为问题儿童。很多孩子之所以不违抗父母的意愿,不是不反抗,一是将矛盾埋藏在心里,二是因为惯性思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越发的渴望自己做主,等到了一个临界值,就会爆发一次激烈的冲突,不顾一切地反抗父母。
这类情况,其实非常危险。一旦孩子反抗,激烈程度会让很多父母意想不到。其实吧,作为父母,不能因为省事,就习惯于孩子的听话,也要去考虑孩子未来的发展,逐步去放手,培养一个有主见、肯倾听他人意见的孩子。怎么才能做到呢?首先是作为父母,要逐步适应在一些涉及孩子成长的问题或者事情上和孩子商量,倾听孩子的意见,合理的要听从,不合理的即便是拒绝也应该做出解释;其次是多和孩子讨论各种事情,让孩子有一个抒发意见和获得进步的平台,孩子说得有理的要肯定;最后是父母不要强势,要逐步在某些问题弱势,让孩子有展现的机会。
第四种、因另类触发的逆反。
叛逆期的孩子,往往思维与众不同,希望通过一些另外的言行,展现自己的成熟与独立。甚至为了显示自己长大了,他们更喜欢批判和否定一些事情。尤其是当父母教育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尖酸刻薄的反驳来证明自己的厉害。
面对这一类型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更为重要的冷静,平复自己的情绪。只有平复了自己的心情,才不会带着情绪去应对孩子,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寻找到真正促动孩子有另类言行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明是非知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