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中我们讲到,1978年5月底,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发掘现场,当考古工作人员将墓室内的积水和淤泥清除干净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惊现于世,现场所有人都被这套气势恢宏的青铜乐器深深震撼,居住七里八乡的群众,更是一传十十传百,如潮水般涌入发掘现场,争相一睹这中华历史文明的瑰丽奇观!

曾侯乙编钟的数量之多,做工之精湛,令人拍案称奇,是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被誉为“镇国之宝”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擂鼓墩一号墓发掘之初,考古人员曾经在墓室椁盖板上,发现一个盗洞,造成一侧墓室椁盖板坍塌泥浆倒灌。后来,考古专家根据墓室内部,遗留的一些盗墓工具分析,擂鼓墩一号墓的被盗年代,可以上溯至战国晚期到秦汉这段时期。

后来,专家通过研究墓葬的土层结构,发现擂鼓墩一号墓所处的深度,其实是在地下水的水平面之下,这就意味着,很可能在墓葬修好后不久,地下水就倒灌渗入。此后数千年里,地下水都维持在淹没墓室三分之二的高度,因此,盗墓贼很可能是被地下积水阻挡,而无法进入墓室盗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墓室上方出现盗洞,而地下的文物实际却没遭到破坏的特殊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下水不仅阻挡了盗墓贼,还起到另一个重要作用。墓室里的65个青铜编钟,总重达2567公斤,为何除了极少数几件掉落在地,其余都整齐悬挂在木质钟架上,历经2400多年仍完好无损呢?这一奇迹也得益于地下水的浮力作用,恰好诠释了考古界那句“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的谚语。

回到发掘现场,整套编钟的出现,让考古人员欢呼雀跃,然而,令众人始料未及的是,在编钟横梁旁,很早浮出水面,轻轻晃动却并不起眼的小木柱,起初并没有引起考古人员的注意,因此没有及时被加固。当墓室中的积水被抽干后,这个在水中浸泡了数千年被腐蚀的木柱,竟“啪”地一声折断了。

建鼓铜座

后来,考古人员才发现,在编钟架的对面,有一个“建鼓”的青铜底座。原来,这个木柱不是普通的木棍,而是古乐器“建鼓”的支柱,建鼓原本是竖着插在青铜鼓座之上,当巨大的鼓身脱离了水的浮力后,早已腐朽的木柱,便再也无法支撑鼓身的重量而折断,酿成千古遗憾。

这时,在墓东室的西南部,考古人员发现积水中,侧立着一尊庞然大物,比之前发掘的陪葬棺长出近一米,这究竟是什么呢?下篇文章将继续为您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