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为了安全着想

现在骑摩托车、电动车上路

要戴头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最近

有消费者去售楼部看房

也要戴头盔?

近日

一段“男子戴头盔看房”的视频

在网上疯传

引起热议

视频配文写道:

“为保护个人信息,戴着头盔看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头盔买房就能省钱?

为啥去看个房子

你的隐私就不安全了?

该视频下方的网友评论中

直指售楼部的人脸识别系统

在大家的印象中,人脸识别系统是需要把脸对着机器采集,这样的情况下被采集的人是知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不少购房者在走进售楼大厅后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脸识别系统“无感抓拍”,消费者的“脸”已被偷走。

“被人脸”后买房优惠就真的“飞”了吗?

去年,重庆曾有媒体报道,国内排名前十的开发商在年底推出活动,只要购房者第一次到访项目并当场下单(此前没有被销售中心的摄像头拍到过),各种折扣综合计算,最高可在购房时少花30万元。

该传闻的真假暂且不论,但消费者因为被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系统拍下,而无法享受优惠的故事确实发生过。

今年6月,据宁波晚报报道,家住宁波的宋先生决定在某楼盘买房,据销售经理称,因为宋先生的姐姐之前购买了同款楼盘,因此他可以享受“老带新”返利两万元的优惠活动。

为了获得这两万元的优惠,宋先生从去年7月开始一直按要求配合办理手续,但销售经理却在今年6月告知他,“老带新”优惠方案要求业主在备案一小时后到售楼处,但宋先生备案后不到一小时就到达了售楼处,有人脸识别的拍照为证,因此宋先生无法享受这次优惠。

为何售楼处要使用人脸识别?

房企之所以开始进入“看脸”模式,主要与其“分销模式”有关。

据业内人士透露,新楼盘上市,房企除了投入大量资金做营销宣传外,还会联系各类卖房平台中介作为“分销渠道”。

◆ 如果购房者是看了房企的宣传,自行前来买房,这种被称为“自然到访客户”;

◆ 如果是渠道中介带客户看房并成功签约购买,这类被称为“渠道客户”,房企需要给中介一定的佣金。

售楼处之所以要“偷脸”:◆ 一是要确认消费者是否首次到访,以便实施相应促销优惠;◆ 二是要区别“自然到访客户”与“渠道客户”,以便判断某个购房者是什么类型、是谁的客户,佣金应该发给谁。

说白了

都是为了节省销售成本、追求管理便利

以“买房”加“人脸识别”为关键词在网上检索,可以发现,有关售楼处用人脸识别判断客户类型的消息比比皆是。

今年8月,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投诉称,天津“XX文苑新房售楼处”擅自采集了他的人脸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分开发商利用人脸识别设备区分客户自然到访还是渠道带访,这种现象在济南是否普遍?

昆明多数开发商售楼部

已采用人脸识别系统

据都市时报报道,业内人士称目前昆明绝大部分售楼部都有人脸识别系统,每个售楼部最少有7、8个摄像头,这类摄像头自带人脸识别系统,能够无死角地拍摄进入售楼部的每一位购房者,在这样的环境下被采集的人是完全不知情的。

记者到昆明西山区的一项目售楼部走访时发现,在该售楼部沙盘和进门区域,仔细观察后能看到的摄像头就有10个,洽谈区、茶水区、样板间还有其余摄像头。

这也意味着,只要我们走进售楼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被360度无死角的摄像头锁定,而且我们无法察觉和躲避摄像头。

那么在昆明看房,不被“拍脸”真的可以省钱吗?

据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昆明某楼盘内,一套位于11楼110.21平方米的住宅,若以自然人身份到访,那么该套房优惠后的成交总价为171.14万元。

而通过渠道公司带访进入售楼部,同样计算了该楼盘一套面积为110.21平方米的住宅,楼层为14楼,该套房优惠后总价为171.34万元。

对比之下,两套房优惠后总价仅相差了2000元,且两套房还存在楼层差距,由此可以看出购房者到该楼盘买房时,自然上访和渠道上访价格优惠差别不大。

据该楼盘销售renyu透露:“其实戴头盔看房一点都不夸张,我身边很多客户也会这样自己去看房,只要不被摄像头采集到人脸信息,看完之后再来找我们购买,这样客户成交的时候就是渠道上访客户。”

看房也要被“无感”抓拍

这样真的合法吗?

房企售楼部“无感”抓拍购房者的脸,这样做真的合法吗?

民法典第1035条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据此规定,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法律其实已经划定了底线,那就是除了法规另有规定的执法活动等,任何机构、企业和个人,都无权在未征得他人同意的情况下,随意收集、存储、使用他人的人脸生物信息,更不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调查和追踪他人的私人生活。

在此之前,网上已曝出打包贩卖人脸数据与“明星换脸”的非法利益链,这也在提醒着我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风险与乱用隐患,必须有前瞻性预判与系统性防范。

被“偷脸”的后果有多严重?

人脸识别

是通过摄像头获取脸部信息

再将脸部信息转化为计算机代码

这些所提取的数据

将存储于企业数据库

人脸不能复制

但是代码是可以被获取和重构的

普通的字符和字串密码

在丢失之后

可以设置新密码

但是人的脸是不能“重置”的

一旦泄露便很难找回

买过房的人,几乎都有被房企和中介频繁骚扰的经历。相比电话号码的泄露,人脸识别信息泄露的危害更为持久。消费者的脸不是无主物,“偷脸”不能肆无忌惮。监管保护也应及时“升级换代”,让公众感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