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世界工业发展的神奇密码。

一个工匠最引以为傲的一定是他精湛的手艺,也唯有极致和完美的技艺才能真正诠释匠人身上最纯粹的工匠精神。追求技艺的极致和完美,在工作中淬炼匠艺,是成为一名优秀工匠的必经之路。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位匠人,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他就是中国焊接第一人----高凤林。

一位拒绝外企8倍年薪,遵从本心,衷心本职,只在没事时焊接东风导弹的大国工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962年3月,高凤林降生在河北东光的一户普通家庭,凤栖梧林,祥瑞东升,从名字就能看出父母对他的宠爱与寄托。而他也不负所望,考入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技工学校焊接专业。

在那个大学生凤毛麟角的时代,正逢工业产业大力发展的社会前景,有一门技艺,那是何等荣耀。

1980年,18岁的高凤林参加工作,成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工人。

18岁,刚刚成年,没有现代年轻人的浮躁和不独立,而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钻研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难点。

火箭设备的焊接,对技工的要求近乎苛刻,刚开始他只是做一些边缘材料焊接,硬是凭借着刻苦钻研的精神,精益求精的自我约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焊接方法。经过不懈努力,高凤林渐渐成为核心人物。

那时候的高凤林有使不完的精力,他说,前人的失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训宝库。匠人精神都对“琢磨”情有独钟,更对知识有着无尽的渴求。

于是2000年,他进一步深造,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高凤林深知,只有自己不断的进步,才能在工作中有新的突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便是财富,人生的意义在于能给予国家和社会带来什么价值。在高凤林心里,国家也永远放在第一位。

“岗位不同,作用不同,仅此而已,心中要装着国家,什么岗位都光荣,有台前就有幕后。”高凤林曾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带着这种觉悟,40年初心不改,一万五千个日日夜夜的专注,融入骨血的精细,才能铸就今日的成就。

2009年,高凤林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被评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技能水平越高的人越能够发现问题,达到较高境界以后,技术不再是一种机械性的活动;熟练地掌握技能的人会更完整地去感受和更深入地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他们如痴如醉的自我实现和突破,不屈不挠的精神,是突破任何临界极限的利器。四十年来,高凤林为我国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总数近四成。

攻克“疑难杂症”200多项,包括16个国家的国际项目攻坚;被美国宇航局委以特批专家身份督导实施。

夜以继日的积累,才铸就了今日“大国工匠”的技艺。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只要有足够多的眼睛,就可以发现所有的漏洞。就算是再高的技艺,也会被自己的思想所禁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也面临了同样的困境。

2006年,由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难题陷入了困境。来自国际和国内两批技术专家提出的方案,都没能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主导的国际联盟的评审。

一筹莫展时,丁肇中教授找到了高凤林,请他出手相助。高凤林到现场调研考证后很快指出症结,陈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最终获得美国宇航局和国际联盟的认可。

人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因为他们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高凤林的技能高度已经不局限于他所焊接的火箭。

“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

只要工作需要,他可以挑战人体的极限,经过多年的坚持练习,他练就了十分钟不眨眼的极限动作,而普通人连一分钟都做不到。

2019年,他又在挑战一个新的极限——为研制新一代“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焊接发动机。“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

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只有惊人的耐力和精准度才能完成这项工作。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超高的技艺,开阔的思维,吸引各界投来仰慕的目光。东风导弹工作组找到高凤林,想请他帮忙焊接东风导弹。但高凤林知道自己的立身之本和职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表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火箭,他只能在没事时焊接东风导弹。能经得起汹涌而至的鲜花和掌声,不改初心,高凤林堪称中国电焊界第一人。

2014年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高凤林参加的三个项目全部获得了金奖,国内外都为他高超的技艺所震惊,多年的磨练,奠定了他焊接方面无二的地位。许多外国相关的企业部门向高凤林抛出橄榄枝,还有外企开出八倍年薪高薪聘请他。

诱惑还是比较大的,你说谁能不心动,都是人。”妻子也劝他,“给房子给车,你就去呗”,但是最后高凤林还是拒绝了。

高凤林说,每当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成功的送上天空,都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