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报道,近日,售楼处里的“人脸识别”成为房地产界的热门话题,因为担心自己的面部信息被盗用,有买房人甚至戴着头盔去看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抖音有视频称,被识别出可能要多花30万。

有业内人士解释,房地产公司给最终客户和中介的价格是不一样的,给中介的价格更低(中介也有折扣),因此,有人在现场看了房后,再找中介购买,就可以少付几个点。装上了这样的系统,识别出一个假冒中介带来的“新客”的“旧客”,就可以收回设备成本。

到网上搜了一下,提供带有这样的服务的信息系统的公司有几家,不过,它们都含蓄地说,是用来客户识别,以便公司提供“连续”服务,让客户更满意。而且有的公司声称,即使戴了口罩,他们也能识别。而且所有搜集都是“无感”的,用户根本不知情。

据媒体报道,还有软件公司这么解释,“使用是您使用的,我们是提供方。大数据是合法的,交易大数据是非法的。不能外泄客户信息,不能用于其他业务,不能出售信息,只能用于售楼。”

其实,大数据采集是有严格的边界的,只要超越了界限,就是违法的。

例如,某公共场所为了更多人的安全,要安装监控,这是合理的,但如果要合法的,必须做到几点:

1、信息采集行为有明示;

2、对信息存储、使用有严格流程保证;

3、最小限度使用原则,不得用于超出限度外的任何用户;

4、无论原数据本身,还是加工(如人脸识别)后的数据,不仅不得用于“交易”,即使是“脱敏”(去除个人敏感信息)后的数据,用于交易或大数据分析,也有严格的安全限制,不能逾越。

以上是针对公共场所的大数据收集。

对于银行、运营商的营业厅,以及百货、菜市场、营销场所等人口流动较多的场所来说,收集信息更有明确的界限。

1、信息采集行为有明示;

2、使用范围仅限于安全等特定用途,且需获得授权;

3、除非经过用户的明确许可,不得用于营销等用途;

4、无感,不代表没有采集到用户隐私,只要采集没有明示且经过许可,都违法。

延伸问题:

有人问,疫情期间,他们小区也安装了人脸识别,这合法吗?

有人问,某网络内容平台,不登陆不能浏览,甚至连APP都进不去,这又合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