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r/>

——辛弃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破阵子》恐怕是我们所有人都听说过 的一首辛弃疾的名作了,好词,好意境,好辛弃疾,即便是我们现代心怀大志的人,也免不了热血澎湃、不能自已,因为辛弃疾用他近千年前的语句,成功地激起了大家的英雄情怀。可是这样的一首词,居然被家长建议移出语文课本,原因竟然是因为书中的7个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读诗词一定要先读作者,因为诗词本质上不是具体意象的表现,而是作者志气与情绪的表达,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辛弃疾这个人。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早在他十几年前的1127年,北宋发生了千古国耻靖康耻,北宋灭亡。而辛弃疾则是出生于沦陷区,他从小身上就背负了深深的国仇。

所以他的名字叫“弃疾”,所谓“弃疾”,就是跟“去病”相对应的。一方面是他的父亲希望辛弃疾能够像霍去病一样忠诚勇敢,创下千古业绩;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辛弃疾能够“弃”国家之疾病,匡扶天下。带着父亲这这样的愿望,辛弃疾从小就有了比他人更多的家国情怀,并且比别人更加努力。

公元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兵在金国起义,投奔当时的义军首领耿京。当时少年辛弃疾所部聚集到了2000人,他完美的完成了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回来却发现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所杀。少年辛弃疾大怒,亲自率领50多人杀入敌人数万人的部队当中,活捉叛徒张国安,一时之间名动天下。可是投奔南宋的决定,正是让他被当今的家长所嫌弃的原因。

按照辛弃疾的这个出场,如果他能够遇到汉武帝这样的明君,他成为宋朝的“霍去病”也不是不可能。可惜的是,他遇到了赵构。他随义军投奔南宋,然后就变成了文官。文官的生活是幸福的,但是对于辛弃疾这样意图匡扶社稷的英雄来说,做这样的文官就是混吃等死,一点儿意义也没有。所以他写道: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其实他就是在讽刺那些 “享受生活”的文官:你们这样的一群只知道自己享乐的家伙,我也想要学习刘备那样的英雄一样,自己睡在百尺高楼之上,而让你们睡在地上!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谁又能理解辛弃疾的这种嘲讽与愤懑呢?反之文人们还争相传抄辛弃疾的诗词,这就是被人骂了还乐呵呵的传唱自己被骂的样子了。

说完辛弃疾这个人的大概情况,我们再说一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为一个有着霍去病一样的志气的英雄辛弃疾,被安排了一个“求田问舍”的职位,他心里是十分的苦闷的。正所谓:英雄相惜,尤其是辛弃疾这样的落魄英雄,他遇到和他一样的英雄,难免:同气相求,同道相成。不巧的是,1189年,49岁的辛弃疾遇到了个志同道合的人——陈亮。

“其服甚野,其貌亦古。倚天而号,提剑而舞。惟禀性之至愚,故与人而多忤。叹朱紫之未服,谩丹青而取。远观之一似陈亮,近视之一似同甫。未论似与不似,且说当今世,孰是人中之龙,文中之虎!”

这是陈亮的自我描述,陈亮跟辛弃疾一样,虽然是一个文人出身,却好谈兵事,喜欢=习武,力图恢复,与辛弃疾年龄相仿(比辛弃疾小三岁)。这样的两个人相遇,当然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两人一起喝酒,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免不得把他们讨厌的南宋朝廷骂了个遍,甚是痛快。然而,辛弃疾醉酒之后,陈亮却有些害怕了:

“幼安酒酣,因指南北利害,云南之可以并天下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斋中。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遂中夜盗其骏马而逃,后致书幼安,微露其意,假十万缗以济之,幼安如数与焉。”

陈亮知道辛弃疾虽然心怀壮志,但是为了避嫌,一直三敛其口。今天两人喝高了,辛弃疾酒后只差点把赵构小儿都骂了,醒来后辛弃疾会不会“杀我灭口”呢?要知道辛弃疾可是能够靠50多个人冲杀几万人的猛人,陈亮虽然也粗通武艺,毕竟不如辛弃疾这样的专业猛将了,于是逃走。辛弃疾醒来,想通其中缘由,不禁写下了这首词。

那么,这么一首壮怀激烈的词,为何被如今的家长所嫌弃呢?只因为其中的七个字“了却君王天下事”,因为这一句,现代家长就认为辛弃疾是一个“愚忠”的人,被扣了这个帽子的人还有岳飞。那么,怎么来看这种愚忠的批评呢?我看大约要分为两种情况来分析,一种是可以理解,一种是不能原谅。

第一种:可以理解的对愚忠的批评。这部分人认为,辛弃疾、岳飞这样的人不能够杀皇帝自立为王,总是想着报效国君而不是国家,所以他们是愚忠。对于这种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不能认同。这样认为的人大约把古代的“造反”看得太过于简单了,造反不仅仅要面对“诛九族”,还要面对跟数万人发军饷,还要组织自己的文官队伍。

即便是岳飞的级别,当时起兵反赵构也未必能赢,反而会让南宋都被灭掉。何况是无兵无权的辛弃疾了。至于说第二种批评者,则是不能原谅的。他们认为岳飞该投靠金国,辛弃疾应该做“顺民”,这样才不是“愚蠢”的“愚忠”,如果是报这样的想法,那我们只能说:汪精卫才是妥妥的“智忠”了。

不管一部分人怎么批评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这七个字,我们仍然不能否认他的英雄情怀,不能否认他的爱国热情。爱国者,应该被千古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