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生

写在前面

2013年,第22届金鸡奖颁奖典礼爆冷将最佳女主角颁给了《萧红》里的宋佳,引发舆论哗然,就连宋佳发表感言时也说:这么大的馅饼怎么会砸到我头上了?

那一年,是华语电影女演员罕见的演技爆发大年。

宋佳击败的对手是章子怡和颜丙燕。

那一年的,凭借《一代宗师》里的宫二一角,章子怡狂揽包括金马、金像在内的12个影后奖。

颜丙燕在《万箭穿心》里的表演同样不遑多让,横扫8个影后,在场外诠释了李宝莉彪悍的人生,可惜的是,影片错过了报名金马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论是影片质量,还是对角色的塑造,章颜二人在这一年都书写了华语影史难以磨灭的篇章。

讽刺的是,那一年的金鸡奖在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奖上的5个奖项上都诞下了双黄蛋,而在同一年的华表奖上,章子怡和颜丙燕同封影后。

自从改成两年一届后,金鸡奖就默认演员不能二封,于是颜丙燕和章子怡都成了潜规则下的牺牲品。

金鸡奖貌似忘记了它的初评方针:“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公信力江河日下。

那一年的金鸡奖的举办地是在武汉。

巧合的是,《万箭穿心》讲述的,也正是武汉人武汉事。

《麦兜响当当》里的麦太说:“武汉,一个卧虎藏龙的城市,你孕育了热干面,孕育了鸭脖子,你也该孕育下我的快快鸡了。”

这些年,重庆成为中国电影最热门的打卡点,很多人忽略了,武汉也是国产佳片的孕育地:《万箭穿心》《浮城谜事》《生活秀》《人在囧途》《最好的我们》《失孤》《黄金时代》《全城通缉》《南方车站的聚会》……

相比娄烨镜头下武汉的迷离感,刁亦男的超现实霓虹美学,《万箭穿心》里的武汉显然更接地气,也呈现了一个更接近普通人想象的江城。

地域性是《万箭穿心》的重要特质,电影改编自武汉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在武汉实地拍摄,全片用武汉话对白,营造出了一个时代变革下的市井武汉。

电影的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长江大桥、过江渡轮清晰地勾勒出了武汉的城市坐标,电影中有很多仰视的镜头,包括大桥和楼房,说明这是一个关于底层的故事,影片里没有展现武汉现代化的一面。

影片聚焦的,是汉正街和扁担。

紧走慢走,三天走不出大汉口;紧说慢说,三天说不完汉正街。

作为曾经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三个字不仅是武汉三镇的重要名片,知名度也不亚于如今的义乌。

在汉正街,有一种职业叫做扁担(即挑夫,类似的还有重庆的棒棒军),在鼎盛的八十年代,武汉扁担大军的数量最高有十万之多。在导演王小帅1998年的电影《扁担·姑娘》里,就有对于扁担艰辛生活的描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箭穿心》所处的时代,武汉还是国营厂当道的计划经济时代,男人们端着铁饭碗,或者外出打工,女性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往往不得不选择做体力活。因此,在武汉的扁担大军中,女扁担的比例并不少。

片中李宝莉在一开始是卖袜子的,但在丈夫去世后,为了供养家庭也成了一名扁担。为了凸显扁担的艰辛,颜丙燕在影片前后段的造型也发生了巨变。

只有了解了这种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万箭穿心》,因为相比原著小说,影片进行了很多改编,这些目的性明显的改编,甚至改变了原著的主题。

观看《万箭穿心》,赞美颜丙燕的表演,和批评李宝莉的性格缺陷都是容易的。

值得一提的是,《万箭穿心》有普通话版和武汉方言版,但只有看武汉方言版你才能更好的体会其中的“汉”味。

不仅在于普通话版有巨量的改词,而且还有几处删减,比如李宝莉闺蜜小景和小宝的一段吃饭戏,小宝问起父亲为什么自杀,小景为李宝莉说了好话。

毫无疑问,《万箭穿心》是颜丙燕的代表作。

捉奸时拿灭火器准备砸门,与建建春风一度后的那一段“谈感情,太伤钱了”的哭戏,跟儿子小宝在天台的对垒……不管是肢体的动作,情绪的转变,眼神的诠释,都准确的传递出了角色的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种对于角色的精准拿捏,不仅体现在影片的几个高光处,还在颜丙燕对于几种身份的揣摩和转换自如中,比如她在市场卖袜子和做扁担时的泼辣,挑扁担时的弯曲,拿着扁担时的站立姿态,走路时的风风火火,经过工友身边的旁若无人,都让她与那个底层环境融为一体。

这样的颜丙燕,让我想起了《秋菊打官司》里的那个走在大街上无人识的村妇巩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对扁担这一职业的精彩诠释,李宝莉在丈夫去世后的执拗,末尾在江边给人拍照后的顿悟,都非常有说服力。

在《万箭穿心》里,除了戏份少,饰演建建的陈刚能和颜丙燕媲美,其他角色无一例外成了陪衬,但恰恰是本片对于李宝莉的过度聚焦,以及颜丙燕的鹤立鸡群,将本片塑造成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从而回避了原著小说的核心主题。

李宝莉的角色有很强的代表性,她就像传统的中国母亲一样,在外为了柴米油盐放弃颜面,在内为了儿子的未来殚精竭虑,总想两头兼顾,但却总是顾此失彼。

李宝莉的矛盾性在于,作为母亲和妻子,她显然是不合格的,但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她很伟大。

影片从搬家开始,这场戏最主要的目的是塑造李宝莉和丈夫马学武的形象,这场戏很成功地刻画出了李宝莉的强势和马学武的懦弱,影片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的把观众的情绪导向了一个方向:对李宝莉的嫌恶,和对马学武的同情和理解。

这种刻意的对比在全片中随处可见。

李宝莉对丈夫的呼来喝去,婆婆来家中投奔时不近人情的“恶媳妇”形象,丈夫提出离婚时的不懂成全,捉奸时的自作聪明。

反观马学武,则是典型的“凤凰男”形象,在影片中,他的自杀是层层加码式的,家里没地位,不能给母亲尽孝,出轨丢了领导岗位,随后下岗,最后得知捉奸真相则成为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连马学武的出轨,都是发生在他先提出离婚后。在这样的情节设置下,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李宝莉的悲剧,更多是她自己作死的性格造成的。

为了加深这种印象,影片对原著角色的改动可谓巨大。

原著里的丈夫并非像影片中那般忍气吞声,而是在成为厂办主任后,开始在夫妻生活中处处针对李宝莉,有不少阴阳怪气的损人。

相比原著,电影还极大地弱化了李宝莉对丈夫的感激和崇拜,这种因家庭地位改变而发生的生活变化,电影里显然是不真实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显然更符合现实。

在电影版里,李宝莉对婆婆的恶意既毫无铺垫,也缺乏足够说服力,婆婆来占据新家,李宝莉生气可以理解,但不太可能深夜还让婆婆出门。

在原著里,李宝莉在生气吵架后反而想通了,将家里最好的被子抱给了婆婆,而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则是李宝莉在铺床时还一脸不乐意。

改编最大的无疑是婆婆的形象,电影里的婆婆是个孤苦无依的寡母,而原著小说里则是刻薄恶毒的公婆,是李宝莉悲剧的最大帮凶。

消失的除了李宝莉的公公,还有李宝莉的母亲这一重要角色。小说里李宝莉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处事原则基本沿袭自母亲,李宝莉生母过得并不幸福,这也为李宝莉的悲剧,以及主题埋下了注脚。

原著里还有李宝莉为了儿子学费数次偷偷地卖血,为了照顾生病的婆婆熬夜导致住院等重要情节,但都被影片删去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这种时代对女性的压迫,男权对女性的打压造成的女性悲剧,淡化成夫妻不和的普通家庭矛盾,从而回避了原著里中国女性悲剧的宿命性这一主题,在批判性上可谓是大大的减弱了。

如果更忠实原著,《万箭穿心》本来可以更上一个台阶,但却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成了内地版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影片的最后一幕可谓神来之笔,李宝莉选择和建建离开一起生活,车刚开却抛锚停下了,李宝莉下来推车,先踢了一脚车,再骂一句婊子养的。

那抛锚的车像极了她和我们的生活,尽管对着生活骂骂咧咧,但骂完还是得继续往前走。哪怕已被生活压弯了脊梁,但影片开头那个李宝莉又回来了。

但如今回看这个结尾,依然是有遗憾的,哪怕是选择离开儿子,李宝莉也并未走向觉醒,而是选择依附另一个男人。

《万箭穿心》的豆瓣评分高达8.6分,但却生不逢时,只有281万的票房,导演王竞的其后一部作品《大明劫》,同样高口碑票房惨淡。

同样遗憾的,不仅是影片里汉正街和扁担们的消失,李宝莉的生活悲剧,还有现实中,像颜丙燕这样优秀的女演员的隐身,以及这样哪怕是已经变了味的生活电影的日趋消亡。

配图/书生

编辑/书生

本文首发百度TA说专栏

签约账号【侠影映画】原创内容

侠影映画

知乎 | 二十八画书生

豆瓣 | 二十八画书生

B站 | 二十八画书生

微博 | @侠影映画

西瓜视频 | 侠影映画

网易新闻 | 侠影映画

今日头条 | 侠影映画

迅雷电影 | 侠影映画

微信公众号| 侠影映画

影迷/资源交流群

扫码加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