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谈起银元,相信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不单单是在民国时期,作为商品交换的工具,甚至在如今也有不少古玩收藏家对此热衷。而银元真正进入中原其实是在16世纪,并非是大众所熟知的184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世纪,外国的殖民侵略者便已经疯狂地在全球蚕食土地,而当时在我国的福建沿海地区,西班牙的殖民侵略者更是频繁活动。而与此同时,所涌入当地的便是洋人所持有的钱币,后来人们又将此银币称为大洋,其实便源于银币上所雕刻的卡洛斯王朝的老鹰。不过在当时,只是一部分的流通,直至明清时期。一来是伴随着工业革命,使得全球之间的联系紧密加强,二来是殖民侵略者的频繁活动,使得银矿的开采更加有效。

在这一情况的促使之下,世界的储银量急剧提高。而作为外国列强眼中的肥肉,中原王朝无疑是贸易进口的最佳选择地,大量白银的涌入,对中原王朝的经济制度严重冲垮。与此同时,清朝现有的货币――白银,已经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虽然说表面是货币制度,但其实因为是银两制,所以严格来说属于称量货币制度,百姓用铜钱兑换银两之时,总会有亏损。这一情况持续到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清朝将银元兑换为七钱二分的汇率。由此,作为货币发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制度,直至辛亥革命以及北洋和国民时期都在沿用,也算是惠民一时。而在1935年,为了方便对钱币的携带以及管理,国民政府将银元兑换为纸币进行改革,由此,纸币在中原大地盛行25年。

那么根据清王朝当时制定的本土货币和银元之间的兑换率,便不难得出当时银元在如今的地位以及价值。我们可以从学者李开周的言论中了解到,1933年南京,也就是国民政府统治下物价尚为稳定之时,一斤大米的价格在大洋四分,而肉类,如牛肉是一斤大洋三角,至于五花肉则是两角三分,再比如说油类,如菜油每斤是一角六分,再将目光放置在生活物品之上,如男士的短袜,基本上的价格在一双7分。

按照这等的物价进行推算,大致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基本上与五斤的五花肉,25斤的大米,六斤的菜油,以及14双左右的袜子价值等同。如此看来,一块大洋的购买力远超远超今日的货币。所以将当时的物价与今日的物价进行兑换,例如猪肉的价格,便可以计算出当时的大洋,价值今日120到150元的商品。也就是说,今日若是每个月的工资,可以达到3000元,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在民国时期,每个月可以领到20块大洋。而我国存在6亿人口每个月只有一千元收入,我国大部分人的收入放在民国每个月将不超过7块大洋。

所以在当时,拿出一块大洋便可以请朋友吃上一顿火锅。而在民国初期,通货尚未膨胀且国民还算清明,这个时候大洋的购买力,五个大洋值一头水牛。不过一个月要是能够领到20个大洋,基本上算是中等人群,例如律师,教师,官员。但是基本上大多数人每个月的大洋只有5到10个,勉勉强强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时候算真正的高薪人士,非鲁迅莫属。当时鲁迅的职业是北师大的教授,每个月的工资可以达到300大洋,也就是今日的三万元左右。在这等富裕的情况之下,鲁迅先生出手也是相当阔绰。鲁迅先生曾经在1919年,斥巨资在北京买下四合院,价值3500大洋,而对于鲁迅来说,这个价钱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但是对于普通人士来说,基本上是望尘莫及。

但是如果将鲁迅与李宗仁相比,鲁迅的工资便有些逊色。当时李宗仁所拿到的大洋数是鲁迅的两倍多,而且这仅仅是基本工资。除此之外,李宗仁还有年终奖――810大洋,这一点连鲁迅也要感叹。

后人感叹,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分钱基本上可以购买两个糖果,几元钱基本上就可以吃一顿好饭。不过放在民国时期,显然,金钱的购买力还在提高。如今不仅仅是物价飞涨,甚至金钱的购买力也远远下降。

不过时代在发展,今日虽然说物价有所提高,但其实根本还是在劳动工人的成本上升。一些物件的做工以及技术耗费了比以往更多的成本,物价上涨也是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