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李可 编辑|Lee

蚂蚁集团“暂停上市”风波引发的对金融业未来的热议尚未完全平息。公众更多表现出对蚂蚁未来的兴趣,但在《蓝筹企业评论》看来,蚂蚁的对手们——那些传统银行业者中正在发生的变革同样值得投资者重视。

透过在“蚂蚁”披露的上市材料可以看到,蚂蚁更像一家带有互联网基因的零售银行,它巨大的营业收入中包含着大量传统银行业的的“表外业务收入”。同样在银行业上市公司中,被认为在表外业务处于行业优势地位的几家银行,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都拥有着几乎高于银行板块一倍的估值。

《蓝筹企业评论》认为对于银行业上市公司,投资者的目光不妨把“表外业务”作为评估目标公司的重要参考。

实际上,银行业务同质化竞争已近恶性,一些有前瞻性的银行早在多年前就开始转型。

转型的方式就是减少存贷业务息差收入和提高表外业务占比,比如成果较为显著的的招行银行和宁波银行就降低了资产性风险,在高效运营中维持了较高的ROE。在银行大规模破净的环境下仍能够保持1.5~2倍的PB(市净率)。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尽管已经开始重视并将重心移向表外业务,但实际水平依然较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但这恰恰也说明国内的银行还存有上升的空间。

国内银行的中间收入波动上升,但还存在提升空间

目前国内由于经济增速收窄,也在经历缓慢降息的过程,与此同时非利息收入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

例如,2013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由2012年的2.75%降至2017年的2.10%,于此对应国内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从过去的较低水平一路升至2016年的23.80%。

尽管由于2017年的严监管,诸如资管业务手续费等表外业务受到了明显的政策冲击。国内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虽有波动,但上升趋势仍然明确。

看一下国外商业银行的状况,由于其贷款利率的长期收窄,国外银行很早就开始思考业务转型方向、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变革、调整风险偏好。

低风险、低资本耗用的表外业务便是主要努力方向。

目前,发达国家的很多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已经降至50%左右,表外业务收入占比也逐渐迈向40—50%的关口。

相比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占比水平,国内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在美国商业银行的历史收入结构变化,表外业务占比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从1980年的20.3%攀升至2006年的43.3%,并从之后至今逐渐稳定呈现单一年度的小幅波动。

同时,早在2007年瑞士信贷和德意志两家银行的表外业务分别为其带来了83.7%和75.41%的利润,远远高于存贷业务。

从Wind数据看,2019年国有六大行、九家股份行、上市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表外业务收入/营业收入分别为16.36%、23.70%、9.96%和4.26%。

国有银行中,表外业务规模最大的是工商银行,同比增速较快的是建设银行;股份行中,中间收入规模最大的是招商银行,同比增速较快的是建设银行;城商行中,中间收入规模最大、同比增速较快的均是宁波银行。

国有大行中,表外业务收入占比从高到低的银行依次为建行(19.46%)、交行(18.77%)、工行(18.20%)、中行(16.32%)、农行(13.86%)、邮储银行(6.17%)。

有7家股份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占比在20%以上(位居上市银行前8),其中民生银行为28.98%、兴业银行为27.40%、平安银行为26.63%、招商银行为26.51%、中信银行为24.73%、华夏银行为21.26%、浦发银行为21.21%。其它2家上市股份行中,光大银行为17.44%,浙商银行为9.88%。

宁波银行的优势最为明显(也是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15%的唯一1家城商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12%的城商行主要有宁波银行(22.19%)、江苏银行(13.39%)、上海银行(13.19%)、青岛银行(12.65%)、南京银行(12.47%)。对于地方性银行来说,表外业务收入已经成为其营业收入结构中的一个明显短板,相较股份行来说,其整体提升空间至少在10个百分点以上。

何为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主要包括传统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亦称中间业务收入)以及其它(其它营业收入主要包括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汇总损益以及其它业务收入)。

但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化,上述不同科目间会根据口径调整改变计入方法。例如,IFRS9导致原金融投资中利息收入的一部分被移至投资收益科目,而信用卡现金分期收入也可以在手续费收入和利息收入之间进行转换。

严格说,表外业务是中国行业内的特有称呼,指得是区别于资产负债表的一系列业务;也有人称其为中间业务,有人将其归为收费业务。

2016年11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首次将表外业务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和其他等四大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早在2004年国内银行开办的表外业务便已涉及九大类420多个品种,如工行的现金管理、本币结算清算、资产托管、财务顾问;农行的代理保险;中行的信用卡、国际保理业务;建行的委托贷款、工程造价咨询业务;中信银行的出国留学金融服务业务以及招商银行的“一卡通”、“财富账户”等业务。

表外业务具有资本占用低或不占用、稳定性好、持续性强、风险低、不亲周期等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通常情况下,表外业务品种较为丰富、占比较高的银行可以获得更高的ROE,在市值上也更能获得认可。

《蓝筹企业评论》注意到,既然收入结构也是广义的资产负债结构,考虑到收入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务结构和风险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折射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风险偏好、持续发展能力、产品创新和综合竞争能力、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等等。因此,表外业务收入会和商业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并且对比上图银行数据,也可以看到PE水平更高的银行例如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无论是ROE、资产质量还是中间收入都在同类银行中具有经营优势。

国内主流上市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构成分析

《蓝筹企业评论》选择了表外业务占比较高的18家主流上市银行进行了数据分析,这15家上市银行的2019年中间业务净收入总额合计8696.4亿元,同比增长9.4%。

在资产规模相当的银行间,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都明显有着更多的表外业务收入。例如,招商银行明显多于交通银行,平安银行明显多于光大银行,宁波银行更是在资产规模存在差距的情况下,表外业务收入高于一众城商行。

国有大行的表外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银行卡手续费(含信用卡)、结算类业务和代理业务,合计占全部表外业务收入的70%。这里的代理业务主要包括代销、代客交易、资产管理等,结算类业务包括结算、清算和现金管理等。

另外,投行(财务顾问咨询和承销)、托管以及担保承诺类业务创造的中间收入只约占全部中收的20%以上。

对股份行而言,银行卡手续费约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55%以上,代理业务占比10%以上,二者合计比例几乎占70%。

对城商行来说,其40%左右的中收依赖于代理类业务,其余几乎平均分散于银行卡手续费、投行类业务、结算类业务与担保承诺类业务和托管类业务中。

以各家银行在表外业务收入的构成情况看,18家银行中,卡类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中信银行;结算类业务占比最高的是农业银行;代理收入占比最高的是江苏银行;托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交通银行;投行收入占比最高的是南京银行;承诺担保收入占比最高的是北京银行;理财收入占比最高的是工商银行。

在国有银行中,交通银行的银行卡及信用卡中间收入和托管收入占比最高分别达到44.16%和30.21%;农业银行的结算类业务占比最高为42.16%;中国银行的代理委托收入和担保收入占比最高达到26.16%和12.15%;工商银行的投行类业务和理财中间收入占比最高达到13.9%和24.1%。

股份行中,中信银行的银行卡及信用卡中间收入最高达到66.56%;招商银行的结算类业务、代理委托收入和托管收入占比最高分别为14.54%、17.31%和29.81%;兴业银行的投行类业务收入占比最高达到17.29%。

城商行中,宁波银行的银行卡及信用卡中间收入最高达到33.39%;北京银行的结算类业务和担保承诺收入占比最高分别为11.3%和13.42%;江苏银行的代理收入和托管收入占比最高分别为57.05%和9.32%;南京银行的投行业务收入占比最高为25.21%。

综上,全国性银行(国有和股份大行)由于客户基础较为雄厚,表外业务类型也比较丰富,除传统的银行卡业务、结算类业务以及代理类业务外,诸如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以及托管等业务也均有一定地位。

但是从城商行的角度来说,其客户优势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大部城商行的表外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代理类业务(含资产管理),如江苏银行、南京银行与宁波银行均在50%以上。当然,也有部分银行由于客户基础较好,银行卡手续费贡献比例比较高,如宁波银行(超过30%)和上海银行(超过25%)。

从增长动力来看,主流上市银行依赖于银行卡手续费、结算类中收和代理类等传统业务。诸如资产托管、资产管理等其表外业务的增速为负值。当然也有例外(如浙商银行2019年承销业务中收同比大幅增长79.34%、中行2019年顾问咨询类中收同比增长25.81%)。

增速高达34.34%的宁波银行值得关注,2019年宁波银行的咨询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9.23%、银行卡手续费同比增长55.05%、代理类中收同比增长31.07%、担保承诺类中收同比增长12.425、结算类中收同比增长10.31%。

传统仍是根基,表外业务充当新引擎

虽然,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收入占比和丰富程度和发达国家还存是差距和不足,但这恰恰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增长的空间所在。

相较于传统业务业绩见效较快、初始投入成本不高以及收益可量化可视,表外业务投入成本高、见效时间可能持续较长以及收益可能在很一段时期不可量化。因此在商业银行布局期间往往事倍功半。但是考虑到表外业务的轻资本特征,一旦表外业务进入正常可持续的轨道,那么其所带来的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同时,多数银行仅下达实现表外业务收入的具体量化指标,但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也没有系统的中收拓展规划。使得表外业务收入的实现往往散落于不同的部门,这就使得表外业务的增长极其依赖于银行的运营和管理水平,令多数地方性银行难以长期持续推动表外业务增长。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的结构整体上的共性特征,表外业务主要依赖于银行卡(信用卡)手续费、结算类业务和代理类业务,而投行类业务、托管类业务、担保承诺类业务以及其它中收业务的贡献比例仍然比较低。

特别是近几年表外业务的增长动力,战略上屡屡被地方性银行摒弃的银行卡手续费业务等正在成为全国性银行表外业务收入的最大增长动力,同时全国性银行在传统结算类表外业务上也获得了可观的增长。

在外资逐渐开放的新时期,国内商业银行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无论是从近年的发展历程还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一方面不能舍弃银行卡(信用卡)手续费、结算类以及代理类等传统业务且具有本土优势的阵地,同时要发力中长期加码投行、托管类等创新中收业务,扩大并丰富表外业务规模品类和表外业务占比。

李可 睿蓝财讯研究员

以90后的视角关注消费电子和传统金融,

睿蓝财讯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