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冯如,字九如,号鼎三,广东恩平莲塘乡杏圃村人,近代中国第1位飞机设计师、制造者、试飞员和飞行大家。生于1883年12月25日(一说1884年1月12日),1909年在美国奥克兰市郊试飞成功自行设计和制造的飞机,1912年8月25日在驾机表演过程中因飞机失事卒于广东燕塘。

  • 一、立志:岂足以救国者,吾闻举用利器,莫飞机若

冯如自幼酪爱机械,常常喜欢自己制作一些模型当玩具。曾自己制作一个大风筝,吊着两个小木桶放飞到上百米,轰动乡里。恩平是广东华侨最多的县份之一,冯如也自小经常听到一些归侨谈论外国科技,后来1894年在美国旧金山经商的冯如伯母胞弟吴英兰回国省亲,冯如征得父母同意后,随其赴旧金山谋生。1898年,冯如奉父母之命归国成婚,婚后次年又赴纽约,在一家机器厂,边做工边学习机械知识,苦学数年后精通了各种机械。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这给冯如以深刻的启迪。其时正值清朝末年,清政府在一系列对外战争中落败,列强入侵、割地赔款,人民饱受蹂躏。特别是日俄战争,两个列强在中国大地厮杀,国家主权无存。他说:“岂足以救国者,吾闻举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并从此下定决心研制飞机。

陈列在航空博物馆的“冯如二号”复制品

但以一己之力研制飞机谈何容易。1906年,冯如从纽约返回旧金山,向当地华侨倡议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旧金山是华侨比较集中的地方,华侨对冯如的倡议都极为赞同,但飞机毕竟是新生事物,所以大多数人还是持观望态度,只有黄杞、张南、谭耀能3人积极资助,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并招募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3人为助手,开始了飞机的研制。

  • 二、潜心:飞机不成,绝不回国!

为了尽快研制成功,冯如努力钻研航空科学,从当时著名的航空期刊书籍上搜集了大批有关制造飞机的技术资料,包括当时其他飞机设计师的设计和结构图,最后选定了“莱特”式双翼机作为主要参考蓝本,通过反复计算和模型试验,改进了其中一些缺点。当时对飞机焦点与重心的关系对飞机纵向稳定性的影响并不十分明确,据后人复制的结果,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实际上是“静不安定”的布局,就是说焦点在整机重心之前,只是因为速度慢,飞行员有纠正的余地才能做到持续可控飞行,冯如凭借自己的试验结果和经验,在莱特兄弟飞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对水平尾翼,相当于将全机焦点后移,因此增加了飞机的纵向稳定性。同时冯如还细心观察鸟类的飞行,从中得出了飞机升降、转弯和适应各种飞行状态所必须的舵面设置。

这期间,周围不少人劝冯如回国,向清政府寻找资助,在国内设厂制造,冯如眼见同乡余焜和(见上期:清朝末年的航空活动)回国制造飞艇的遭遇,还是决心留在美国,靠自己研制。与此同时,冯如父母妻子也劝其回家团聚,冯如则回信婉言劝慰,但又坚定的表示“飞机不成,决不回国”。

1908年4月,冯如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但试飞没有成功。接着,奥克兰的厂房失火,工厂的材料、设备全被焚毁,一时间飞机研制陷于困境。5月,冯如又租下奥克兰市东九街359号一间仅80平方英尺的屋子作厂房,定名为广东制造机器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如与他设计的飞机

1909年2月,冯如又制造出第二架飞机,飞机试飞升空后又突然堕落,冯如幸未受伤,继续对进行改进。新的飞机采用三翼面布局,位于最前方的是升降操纵面,机身最后方装有水平尾翼和方向舵,主机翼位于机身中部,并在上下两层机翼之间的外侧,设置了一对副翼,装1台6马力的气冷内燃机。史称“冯如二号”。

冯如及助手与“冯如二号”

1909年9月21日下午,冯如“冯如二号”,在奥克兰市郊的派德蒙特高地试飞。试飞高度4.6米,飞行距离805米,试飞已经取得了成功。9月23日,美国《旧金山观察者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冯如试飞的消息,并做出了“在航空领域上,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的评价。孙中山在美国知道后,大为赞许地说“吾国大有人矣”。

1909年9月23日,美国《旧金山观察者报》对冯如试飞的报道

冯如试飞成功,极大鼓舞了旅美华侨的投资热情,1910年3月7日,冯如等人正式成立广东制造机器公司,推举黄梓材、刘一枝分任正副总经理,冯如任总机器师,还获得了位于奥克兰市的一处农场的一部分,用于飞机装配和机场。此后冯如继续对飞机进行改进,1910年,冯如又制造了一种性能更好的飞机,机翼长29.5英尺,翼宽4.5英尺,采用30马力内燃机,螺旋桨每分钟转动1200转。当年10月,旧金山举办国际飞行比赛,冯如驾驶着他新设计的飞机参赛,以700多英尺的飞行高度和65英里的时速分别打破了1909年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飞行比赛的世界纪录,荣获优等奖,再一次使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1911年初,冯如驾驶新设计的飞机在奥克兰、旧金山等地多次进行飞行表演,时速进一步提高到78公里,最大曾达到105公里,高度达到200多米,航程达35公里。而当时获得国际地协会优等证书的“寇蒂斯”式飞机时速为76.8公里。美国许多报刊竞相发表有关冯如航空活动的报道,冯如成为最出色的飞机设计家、制造家和飞行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1年3月19日,美国《旧金山星期日报》刊登了题为《他将为中国龙添翼》的文章,报道冯如回国的消息。

此时美国有人重金聘请冯如教授飞行技术和设计飞机,清政府也通过在美官员再三邀请冯如回国,冯如投身航空事业,为的是报效国家,于是谢绝了美方的邀请,于1911年2月启程回国。当年3月22日,冯如携助手和1架自制的飞机抵达香港,两广总督张鸣岐派军舰前往迎接,并在广州燕塘划定了飞机场和制造工厂厂址。但此后冯如逐渐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同时受孙中山的启发和影响,决定不接受清政府的聘用,张鸣岐再三拉拢,都被冯如谢绝。清政府因冯如久居海外、与革命党人有联系为由,限制冯如飞行表演,监视冯如行动。冯如不惧威胁,没用半年时间又制成一架飞机。

  • 三、无悔:勿以吾毙而失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经之阶段……

辛亥革命后,冯如被革命当局任命为陆军飞机长,积极为革命军组织飞机侦察队,打算协助革命军攻打清军。由于清政府很快垮台,飞机侦察计划未实行。

为了普及航空知识,唤起国民航空热情,冯如于1912年8月25日在燕塘大操场进行飞行表演,这是中国人驾驶自己制造的同,在中国上空首次飞行。表演前,冯如先向观众介绍飞机的作用、制造和驾驶技术,11时,冯如与助手在飞机旁合影,然后坐上飞机,助手把飞机向前推行一段路程以助起飞。飞机腾空后,冯如驾机在空中翱翔,地面掌声雷动、观众热情高涨。不料在做一个转弯动作时,冯如用力过猛,飞机失去平衡失速坠落,冯如头部及全身多处重伤,马上被抬到当地医院急救。但当天恰逢周末,医院医护人手不足,冯如最后还是没能得到及时救助,一代天骄,梦断燕塘。临死前,冯如把失事原因告诉助手,并留遗言:“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经之阶段”。

冯如在准备飞行表演

冯如之死,更激起了国内各界人士对航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第二天就有人到广东军政府,要求领款试制飞机,继续冯如未竟的事业。各家报刊也纷纷介绍冯如的事迹,发表悼念文章。广州南武中学做出决定,设立“冯如奖学免费学额”1名,鼓励上进。广东军政府陆军司通令表彰冯如首创中国航空事业,报临时大总统批准,对冯如按少将阵亡例拨银元1000元抚恤家属,将其事迹宣付国史馆,遗体葬于黄花岗。9月4日,广东军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冯如遇难处举行隆重追悼大会,8日,广州各校师生在南武中学开会追悼,各界人士纷纷敬献挽联,给予冯如很高评价。

今天的冯如墓

1922年,冯如墓迁到云鹤岭,后被毁,遗骸被迁移到广州郊区三宝圩。198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黄花岗重修冯如墓,并将其遗骸迁回安葬。2009年,在人民空军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航空博物馆立起一座冯如全身雕像,底座上书“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航空博物馆里的冯如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