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美文哲学”,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中,提出了圣人依据天道处事的两大法则,我们首先看原经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其身而身先

什么叫后其身?后其身不是缺少勇敢的精神,也不是为了逃避责任。后其身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事先搞清楚,弄明白。不能盲目冲动,更不能见利而动,甚至见利忘义,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出大问题。虽然做事情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一定要循大势,明大理,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所以,老子告诫我们,不能追风,不能看到人家得到了好处,自己就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不能看到山上有灵芝就盲目攀爬,也不能看到海里有珍馐就一跃而下,如果盲目前行可能就会带来大祸,个人如此,家国天下亦如此。

所以,要沉得住心,稳得住神,抵得住诱惑,一旦看准了方向,下定了决心,不论克服什么样的困难都必须前行,看上去似乎晚出发了一会,但是,往往能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在利益面前,我们要懂得退让。不要一见好处就上,一见责任就退,有许多时候,从表面上看,似乎吃了一点亏,但是,从长远看,或许会受益更多。人无论在什么时候,目光都应该放得远一点,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的这点得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其身而身存

其实,外其身与前面讲的后其身,有异曲同工之意,外其身强调的是不要过多地纠结于是非、纷争,有些圈子能不进则不进,有些利益能不争则不争,少一些是非,就会少一些风险;少一些纷争,就会多一些安全;少介入一些圈子,就会少一些麻烦。

所以,人的一生中,时刻要注意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时刻要权衡对一件事物的参与度,时刻要对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但是,大的原则是:知音要少,圈子要小,信念要牢,明白要早。

关于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后人读《道德经》,往往把这两大原则作为老子老奸巨滑的凭证,认为老子这个人既想领先,又不想冒头,既想得好处,又想保全自己,这是道的阴谋之术。

其实,本人认为,这种理解确实有些片面了。纵览本章,老子其实是讲天地的久生长视之道,也是通过天地的作法来劝告人们,不要拥有太多的私心,有了私心就会不顾一切向前猛冲猛打,有了私心就会心智迷惑,失去理性,这样一来,人生的风险会陡增,因此,后其身也好,外其身也罢,都是告诫世人驱除私欲,摆脱利益纠葛。

在后世,后其身而身先与外其身而身存这两大法则,成为了中国民本精神的重要思想支撑,也成为执政者放下私欲,心系天下苍生的重要精神来源。

《六韬》中讲,“国之大务,爱民而已”。意思是说,对于一个执政者而言,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不要只想着自己,要爱惜天下百姓。

《论语》中讲,“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一定要对百姓负起责任,说出来的就一定要做得到,要保持质朴的生活状态,要知道老百姓的疾苦,特别是不要因为战争和建设而耽误老百姓种植庄稼的的时节,这在农业时代是极其重要的。

《孟子》中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说,只有对他人付出爱,别人才能拿出更多的爱来回报你,不爱人、不敬人,当你有难之时,也不会有人伸出双手,当然,这里主要是对执政者提出来的。

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干脆直截了当地喊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为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语》中记载,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意思是讲,我们国家现在财政赤字,经济上很困难,你说怎么办呢?

有若对曰:“盍彻乎?”他的回答超乎哀公意料。盍彻是古代纳税的计算单位,“盍彻”就是只收百分之十的税。

哀公说,我现在纳税百分之二十都财政收入不够,百分之十怎么可以呢?

有若回答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是讲,自古以来,没有听说百姓特别富裕,而君王贫困的,如果百姓穷困潦倒,君王却长享快乐,那也是没有的事。

所以这个故事,讲的也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

因此,无论是做领袖的人、统领士兵的人,还是家长、班长,都要懂得“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只有把利益先给别人,把自己放在最后,成功才会终将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