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统计:4181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8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江苏海岸线上,沿海城市群星罗密布,呈现串联式排布,构成了经济产业较发达、社会联系较密切,休戚与共、融合发展的滨海城市带。这里既有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国家级区域性城市枢纽,也有启东、如皋、海门、大丰、东台、灌云、赣榆等人口过百万、国内生产平均值超过1万美元以上的中小县域城市群。相比之下,江苏沿海三市地区人口密集程度偏低,约为全省常住人口的23.6%,而土地面积则约占江苏国土面积的30.3%,承载着江苏接近五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是江苏未来最具潜力的发展地域。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程度也有了大幅提高,整体发展增速快于全省的平均发展速度。2019年,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9 383.4亿元、5 702.3亿元和3 139.3亿元,分别比2018年同比增长62.0%、5.1%和6.0%。沿海地区人均GDP接近江苏平均值的75%,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达到了《江苏沿海开发规划》设定的目标(见表1)。

表1 2019年江苏沿海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情况一览表

注:以上数据来自各地的2019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海洋经济数据来自《2019年江苏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江苏省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与整体经济发展不匹配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高地,在全国的整体排名只位居广东之后,列山东、上海、浙江之前。然而,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则始终处于下风,位居第二方阵序列,远低于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天津等省市。从纵向比较,尽管江苏“十三五”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比“十三五”初期有了极大的进步,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原来占比10.0%增长至18.1%,而且在海洋装备、船舶制造、海洋电力、海水养殖等方面甚至位居全国或世界前列,但是从其他产业来看,特别是海洋服务业被远远拉下,落后于全国的平均值14.2个百分点。

(二) 建设海洋中心城市规划未能列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目标

尽管江苏省早就开始重视海洋发展,但是从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方面至今没有提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在推进建设“海洋强省”的过程中,还未将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列入全省沿海城市发展的计划目标和工作重点,且连云港、盐城、南通在城市发展定位上也未将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列入城市功能,这不仅是对于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的认识和站位问题,更影响了江苏沿海区域和海洋经济未来的发展层级和发展水平,影响了江苏沿海区域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和壮大。

(三) 江苏海洋经济一二三产业分散、带动力弱

在江苏省沿海三市中,一方面,各市的产业特色与聚集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连云港以海水养殖、海洋旅游、海洋物流运输、海洋生物制药、风能设备等产业见长;盐城则集中在海洋新能源、海洋捕捞和海洋湿地旅游;而南通擅长海洋船舶、海洋装备、海水养殖业等方面,各有千秋,这些海洋一二三产业布局不均衡,散布在江苏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上。另一方面,南通靠近上海,海洋经济产值基本等于盐城和连云港的总和,而连云港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垫底,从产业竞争力排列来看,南高北低的格局没有改变,往往是越强越强,强强联合容易,弱强融合则困难,弱势城市的海洋产业带动功能差,带动能力弱,城市功能的使用效率也低,无力合理配置各类市场要素。

(四) 江苏沿海城市自身经济水平和功能位置配置不合理

江苏省历史上存在着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地区发展差异性,沿海城市发展水平也十分不均衡。“十三五”期间,江苏沿海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状态变化不大,2019年南通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盐城、连云港总和的106.13%,人均GDP高出盐城、连云港的60%,呈现南高北低的阶梯状发展格局。尽管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城市都是沿海城市,都具备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南通,经济实力在江苏名列苏锡常和南京之后,即将跨入国家万亿俱乐部,但是从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来看,距离上海只隔一条长江,在功能定位上可以融入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上海的“后花园”或副都,而在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和辐射方面则略显不足,城市位置上配置不合理。

(五) 江苏城市海洋整体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逊色于其他沿海城市

江苏沿海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前沿,国际辐射能力很强,许多海洋行业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比如具有百年历史的连云港港口、入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盐城麋鹿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深海探测的“蛟龙号”探测仪、大型船舶装备制造等,在世界行业中均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现代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科技研究开发、海事治理、金融服务、海洋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层级偏低,国际影响力偏小。2019年下半年,江苏海洋大学获批成立,但与现有的上海、青岛、大连、广州等涉海高等院校的海洋科研能力相比,科技和学术研究方面还有一些差距,海洋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水平还存有较大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与江苏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

江苏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经过综合考量,推进连云港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较为契合,应该规划设计为江苏“十四五”海洋发展重点目标之一。

(一) 确立连云港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为江苏“海洋强省”战略的基础性发展思路之一

1 将连云港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纳入江苏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因此,推进连云港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不仅要与全省海洋发展挂钩,而且还要与全省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要从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格局和全省生产力发展布局着手,客观评估、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资源配套、海陆统筹、江海联动,实现江苏沿海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努力占据全国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2 要进一步明确连云港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要以规划为引领,强化“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法律功效,进一步明确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国际物流运输商贸枢纽的目标定位,明晰连云港城市功能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明晰连云港城市发展与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的关系,做实定位的内涵和实体目标,用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思路,夯实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和强支点的功能内涵。

3 倡议推动“海州湾海洋经济大湾区”的设立和构建 要着力提升自我站位,主动有为,服务周边城市、周边区域和中西部省份,力求将连云港建设海洋中心城市融入到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计划中。要加强江苏省内、省际、市际之间的规划协调。可以由江苏省牵头,参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模式,联合江苏沿海三市、苏北其他四市和山东的日照、临沂等城市,同心协力,制定以海洋经济和海洋城市发展为主导的“海州湾海洋经济大湾区”建设规划,凸显连云港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的区位责任和带动功能,创新发展思路,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引领全国沿海新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二) 进一步优化以连云港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的海洋经济资源和城市功能要素配置与共享

1 进一步优化国际化海洋城市功能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然要形成促进发展的大格局、大平台和大网络,在完善自身城市功能、推动发展的同时推进区域内与区域外的协调发展,推动海洋经济与海洋城市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海洋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同发展。要以连云港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为核心和参照系,精准定位地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行业,从全球化的视野整合和配置各类市场资源和资本要素。比如,围绕自贸区连云港片区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的功能定位,积极推进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建设,这不仅需要自身以及周边城市的各类资源和要素,还需要纵览亚太地区和我国中西部、中亚乃至欧洲,全面整合日本、韩国和中亚、中欧之间的物流交通要素,提升站位,放眼全球,在全球范围内精准找出自己的发展定位,通过资本、科技、金融、人才、文化市场等各个要素的整合与合理配置,完成构建全域化的国际物流、交通运输产业的市场框架。

2 进一步提升连云港的城市发展软实力 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最为关键的优势就是提升城市自身的软实力,要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功效,带动区域间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整体提升、发展软实力。要善于驾驭和汇聚海洋科技、海洋金融、海洋知识产权等市场要素,合理配置,与周边区域内的城市共享。可以加快组建“海州湾海洋科技研发中心”,借助江苏海洋大学的科研力量和科研能力,整合国际海洋科技研究资源,协同发展,带动周边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提升。可以借助自贸区发展的政策优势,组建跨所有制的、跨地区的、股份制的“海州湾海洋经济商业发展银行”,搭建金融发展平台,聚焦海洋经济项目和海洋发展,促进区域海洋经济项目建设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全领域的“海州湾海洋科技交易平台”,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海洋科技成果的实体化。

3 实现连云港城市政策要素资源的深度共享 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功效,形成海洋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云,推动区域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要全方位实现连云港城市政策要素资源的共用和共享。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不仅是连云港自我发展的选项,也是江苏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需要,更是我国沿海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要充分用足连云港的各类开放政策,如自贸试验区、跨境商贸试验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优惠政策,将这些政策毫无保留地嫁接到周边城市和周边区域中,将市级地域的开放政策优势转变为城市集群的开放高地或开放城市群,发挥连云港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实现连云港自身的对外再开放,切实让周边城市感受到连云港给他们带去的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和新机遇。

部分资料来源:赵鸣,“十四五”江苏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