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就开始关注轻型坦克的研发与生产,所诞生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雷诺FT17坦克。而后经历了二战的洗礼,法国的坦克技术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待战争结束之后这一情况才有所好转。此时的法国急需恢复曾经的大国地位,为了应付海外殖民地问题,轻型坦克又重新被关注了起来,这其中就有ELC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后法国的坦克发展

在大部分人眼中,法国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本上就是配角般的存在,事实还真是这样,但这不等于法国坦克一无是处。二战时期的法国坦克均为战前研制,在当时的性能和威力是不容小觑的。只可惜,因为后来被德国占领的太快,这些坦克并没有发挥太多的用处。待戴高乐重返巴黎之后,新坦克的研发就被提上了日程,可因为条件有限外加也是有点着急了,所诞生的新坦克并是很适合开出去亮相。

吃了一次亏之后,法国人也清楚了,重型坦克对于他们来说确实不是很适合,更何况战争结束后,坦克的研发方向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此需求之下法国将重心放在了轻型坦克的身上。和之前相比,这一次还算是成功的,比如说AMX-13轻型坦克,在这辆坦克上,他们利用上了摇摆炮塔和自动装弹机这种储备技术。尽管和当时的主流坦克对战时并不占优势,但身为一个轻坦已经算是合格了,除了法国在使用之外,世界其他国家也有装备,并服役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这种利用摇摆炮塔及自动装弹机的坦克相比,ELC系列的坦克就显得失败了很多,设计出的型号倒是不少,但进展最完善的也只处在了原型车的阶段。和常规坦克相比,ELC坦克定义更偏向于坦克歼击车或支援战车,而它们的大小仅允许塞进去两个乘员,和一辆小轿车的体型没有太多的区别,可以看成是一种迷你版的坦克歼击车。同时因为过轻的体型,它也被算进了可空运坦克的行列之中。

ELC坦克的诞生与属性

从1956年开始,这辆轻型坦克开始进行研发,到1961年之前,所诞生的原型车均被否决,而最后定下来的型号就是“ ELC BIS”,只可惜依旧没有得到量产的许可。从外观来看,这辆坦克已经是小得不能再小了,整体的高度也仅有1.58米,全重6.7吨。至于装甲防护能力,虽然拥有大角度的倾斜装甲,但8到15毫米的厚度基本只能抵御轻型武器的射击。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ELC BIS 在牺牲掉装甲和体型之后,它的最快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80公里,装备的发动机是“SOFAM 180 hp”。

它所携带的主武器是一门D195加农炮,口径为90mm,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一口径算不上大甚至还有点小,但这对于ELC BIS来说已经是小车扛大炮了。受体型限制,这门火炮的膛压必定不能太大,所以炮口初速有限(780米每秒),身为一辆坦克歼击车的话,那它理应是不合格的。而单纯当成一种步兵支援火力的话,它又显得有些多余,这也是它最终没有被量产的原因之一。

关于这辆坦克其实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想必很多了解这辆坦克的人有印象,它虽然有一个完整的炮塔,但好似仅是一个摆设并没有旋转的功能。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印象,ELC BIS坦克的炮塔不仅可以转,而且还是三百六十度的转。只不完成这种操作只能在它原地不动的时候,因为车体的结构过于矮小狭窄,驾驶员的上半身其实是在炮塔里面的,这就导致炮尾在跟着旋转的时候会受到驾驶员的阻碍。待车停下之后驾驶员的活动才不受到限制,至于给炮尾让开活动空间,同时他也需兼职装填手的工作。由此看来这辆坦克虽然有着惊人的行驶速度,但跟机动性并不挂边,甚至还有点略显笨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56年到1967年期间,这辆坦克一共被生产了10辆样车,而后因为不符合法军的要求最终被放弃。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它那过小的体型,因为体型小,它能携带的车组乘员就很有限。对于一辆坦克的车组乘员人数来说,像二战时期M3中型坦克的7人组指定有些多,反观仅用两个人,在当时大环境的要求之下,也指定是不够用的。基于这一点,不超过三个座位的履带坦克,从ELC BIS开始基本上就被淘汰了。

关于ELC系列坦克

ELC BIS是一个淘汰产品,但它也是这个系列的终极之作,在它之前还数种加装不同武器的原型车。在最初的时候,ELC坦克不管是车身还是炮塔和ELC BIS坦克都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像两种坦克。这一现象跟他们的生产厂商不同也有很大原因,早期的ELC坦克使用的是摇摆炮塔,这种摇摆炮塔和常见的那种还不是很一样,防弹外形基本被完全放弃了,但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利用空间。车体比较高,以至于驾驶员在车身上拥有独立的舱室和舱门。

关于所携带的武器,早期ELC坦克也有携带90毫米炮的版本,为了顾及车体,这门炮为D 919低膛压火炮,有效射程仅有700米。因为使用了摇摆炮塔,内部采用了自动装弹机,炮塔另一侧普遍还有一挺机枪作为副武器。其全重7.6吨,最大时速可达每小时70公里,别看比ELC BIS坦克重了不少,但防御力基本上还是可以被忽略掉。同时在使用同样的炮塔结构为前提下,这两坦克亦有加装两门30mm机炮,或两门75mm无后坐力火炮的版本。

而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反坦克能力,还出现了加装四门122mm无后坐力火炮的型号,这辆坦克的车长依旧待在已经缩小的炮塔里面,并充当炮手一职。而驾驶员就比较苦一些了,别看已经远离了战斗室,但还是要充当装填手。因为早期ELC炮塔偏向一侧,当它转到特定角度的时候,炮尾就正好在驾驶舱的斜上方。包括之前才用两门75mm无后坐力炮的型号,也是采用的种别扭的装填方式。

结语

就像前文已经提到的那样,这种超轻型坦克虽然达到了可空运且能快速移动的优势,但由此带来的缺点却成为了它的致命伤。过少的承载能力不仅使它没有任何防御力可言,还造成了车组乘员在瞬息万变的战上根本就忙不过来。同时就算是再加强火炮的口径,它也是有上限的,而这个上限也远不及当时主战坦克的防护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文献《ELC:SERIES OF LIGHT TANKS》、《1955 ELC EVEN》、《法国军事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