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当年在唐代有多火?虽然对他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研磨这两件事,很多文史学者都多有怀疑,但在民间他拥有大量粉丝这一点是不假的。

甚至有个名叫魏万的粉丝,为了能见到李白放弃一切,连老婆孩子都不顾了,追寻了他几千里路,只为能见上他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样一个诗歌盛行的年代,把李白当明星一样追捧是无可厚非的。但偏就有些文人,非得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比如有位秀才,本名叫什么咱们已经不知道了,据说也是一个挺有才华的年轻人。他平时最喜欢模仿李白写诗,而且自我感觉不错,曾对人自夸:“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为了让自己更有名气,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嚣张的名字“李赤”。

人家叫李白,你就叫李赤,当时还有没有人叫李绿、李蓝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因为这一狂傲之举,后来真的有人给他在史书上立了小传,他的几首模仿诗也都流传下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他确实挺聪明的。

那么这位李赤的诗水平如何呢?我们来看一首他模仿李白的诗风,写了一首《天门山》:

迥出江水上,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沈青霭。

因为名字和李白很像,写天门山的作品李白也确实有,所以坊间居然真的有人认为这是李白的诗。就这样这首诗传到了北宋,传到了苏轼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是李白的铁杆粉丝,他对于李白的诗风是非常了解的,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有不少意象是模仿李白。史书记载,看到李赤这首诗,苏轼是抚掌大笑,说道:“赝物败矣,岂有李太白作此语者”。

苏轼是怎么看出来,这不可能是李白的诗呢?要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李白的《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仔细品读李赤的这首诗,会发现和李白原诗确实是有点儿像,至少在字面上很像。同样是写江水,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山与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天门将楚江一分为二,就像有将水断开的能力一般。李赤受其影响,但写得要稍小气了一些,他写的是“石分浪花碎”,由大景变成了小景后,明显气势上就不足了。

李白诗的后两句,将太阳、帆船、青山一起写进诗里,两岸和一片两个数量词的运用,让它整体读来朗朗上口。李赤诗的后4句,显然也是想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他写“晴霞”、“落日”、“船”,为此他还特意加上了“青霭”这一意象。但这样杂糅的结果却是,意象虽然多,但却没有重点,诗人的视角也是混乱的。

李白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他用字是非常精准的,他的《天门山》把每一个字单独拿出来会觉得没有一个高级词,也没用一个典故,但放在一起却气势万千。而李赤这首诗,“江水上”、“自相对”、“浪花碎”、“舟去遥”等诗句中的字句,用得都过于浅白,连在一起也缺了些气势。

正如苏轼所言,李赤的这首诗显然是无法和李白诗相提并论的。一般人或许能被相似的语言骗过去,但只要细细品味,就能发现不可能是出自诗仙之手。

不过,咱们也得承认一点,这首诗如果放在其他朝代,其实算得上是一首有水平的作品。至少“缥缈晴霞外”等句式,还是渲染出了一定的意境之美的。所以还是那句话:优秀不优秀,真的要看跟谁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李赤如果只是因为喜欢李白,所以给自己改名、还模仿人家写诗的行为,也算得上是一个粉丝的正常行为。之所以会惹来苏轼的嘲笑,很大原因是在于他夸自己“诗类李白”,这就让人接受不了了。

这让笔者想到大诗人张籍,人家追起“星”来,那才叫一个诚心。他把诗圣杜甫的作品一篇篇全拿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模仿。学完了还把它们烧成灰,拌上点儿蜂蜜吃掉。这种行为以今天的观点来看,确实可爱,大家千万不要模仿,但至于这说明了他是真心诚意的推崇杜甫,与李赤自比李白相比,确实要谦逊多了。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