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为充分展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由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青海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陆续召开。11月23日,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了我省健康扶贫工作整体情况。

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围绕“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总目标,举全系统之力,综合施策、精准推进、狠抓落实,全省5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7.8万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已全部脱贫,健康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会上,据省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为形成以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为总纲,其他政策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省卫生健康委制定印发了60多个健康扶贫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每年开展两轮健康扶贫专项督导,范围涵盖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实行最严格督导评估,确保做到工作任务、责任、人员、进度、时限“五落实”。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加大工作协调和政策衔接力度,形成了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健康扶贫工作格局。

全省大病救治率达100%

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持续加强贫困人口大病医疗救治工作,先后四次扩大大病救治病种范围,由9种扩大到35种(目前国家30个病种),按照“一人一策”原则,开展集中救治。截至10月31日,全省35种大病贫困患者达2.33万人,救治率达100%。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种大病救治应覆盖全覆盖和应治尽治的目标,农牧区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实际报付比例达到91.28%,切实减轻了救治负担。

省卫生健康委不断完善贫困人口大病救治政策措施,在增加病种和覆盖面的基础上,联合民政、医保等多部门重点加强大病救治管理工作。对慢性病贫困患者开展“双签约”服务,家庭医生与贫困患者签订慢病管理服务协议,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村干部与贫困患者签订医疗报销服务协议,讲清医疗报销政策及流程,帮助贫困群众足额足项享受医保政策,发挥政策保障“引路人”作用。截至10月31日,全省慢性病贫困患者5.45万人,实现应签尽签,履约率达99.7%。

此外,建立健全重病兜底保障机制,将农牧区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报付比例由80%提高到90%。全省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由2017年的29.02%,下降到目前的8.72%。各级医疗机构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贫困群众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中草药种植鼓起村民钱袋子

省中医院党委书记靳宝宁介绍,青海省中医院自2015年起,联点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八旦村、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庄乡韩家岭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医院党委立足韩家岭村、八旦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自身发展能力偏弱等实际,依托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分析,发现在青海地区种植黄芪优势显著,并以此为契机,与当地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广泛座谈征求意见,结合当地土壤、种植环境、种植品种、经济收益等情况,通过种植黄芪的方式,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中草药种植模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八旦村、韩家岭村均属于典型浅山地貌,地面干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沃,土壤中无重金属和工矿业污染,这些优质的地质条件为种植黄芪奠定了基础。2018年,医院为八旦村、韩家岭村共提供3.33公顷黄芪种苗,由合作社种植户和贫困户在试验田进行种植,并在黄芪的种植、生长和采收季节进行技术指导。经过一年的种植,除因田间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外,其余均实现增收,特别是八旦村所产的黄芪品质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医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八旦村在原有3.33公顷的中草药试验田的基础上扩大为8.67公顷的中草药种植田。企业为农户提供良种和化肥,医院选派药学专业人员给予贫困户技术培训指导,三方签订中草药保底价订单合同,保底回收中草药,贫困户吃上了“定心丸”。当年,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提升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

今年年初,青海省中医院、青海省九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帮扶乐都区马厂乡八旦村建立了中草药种植基地。为抵御受市场需求黄芪价格波动大的问题,医院积极协调企业与种植户代表进行商议,最终确定凡符合《中国药典》质量检定标准的黄芪,一律按每公斤5.8元进行统一收购,贫困户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使贫困户的收入有了保障。“我以前种植当归,后改种了黄芪,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每年的销售额都很可观!”说到中草药种植,海东市乐都区润成中药材合作社经理张盛铭脸上笑开了花。作为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八旦村的黄芪种植大户,张盛铭实实在在尝到了中草药种植的“红利”。

“以前我家种的都是土豆、油菜籽等,卖不了多少钱。自从去年村里设立了种植基地以后,我就开始种黄芪了。”说到黄芪种植,村民李万丰脸上笑开了花,“收入比以前增加了4000至5000元,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靳宝宁表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地药材种植产业是省中医院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着力点。一方面,企业为合作社提供黄芪种苗、地膜、化肥等生产资料,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种植成本,有效提高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贫困户开展田间管理,由合作社按工时为贫困户支付工资实现增收,极大地鼓舞了贫困户种植中草药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与斗志。以2020年为例,黄芪产量每亩产量在450千克至500千克之间,每户贫困户平均每年增收4000至5000元。以合作社为纽带,带动企业与贫困户多方共赢、良性互动的格局初步形成。“扶上马送一程”,最终实现村民的自给自足以及整个村子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脱贫。

贫困村完成幸福蝶变

发布会上,省卫生健康系统连续在基层工作5年的村“第一书记”沈国金讲述了海东市乐都区中坝藏族乡红庄沟村的幸福蝶变。

红庄沟村位于海东市乐都区中坝藏族乡乡政府东南约5公里的山岭坡地,全村土地贫瘠,产业结构单一,种养业规模小。据沈国金回忆,初到红庄沟村,村里没有照明路灯,道路多是泥土砂石路,有的村民家中没有自来水。然而,如今的红庄沟村实现了乡政府至村硬化路、村主干道及分户路铺设,村主干道全部实施了绿化工程,自来水全部入户,生产生活用电升级改造,电、网络全部入户。近年来,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药械管理中心出资1.5万元,为红庄沟村仿古木质山门进行彩绘,出资5万元完成5公里田间道路硬化,47公顷荒地得以耕种。

同时,结合红庄沟村实际,沈国金从资产收益、劳务输出、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培养致富带头人等方面入手开展产业扶贫。2017年将财政扶持的122.04万元到户产业资金投入到振旺养殖合作社,每年按人均入股5400元10%分红。四年累计收益达48.816万元。摸底调查发现村民务工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饮行业,联系乐都区就业局着力开展挖掘机、铲车驾驶和烹饪等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达286人次。积极引导村里的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引进黄芪、当归、藜麦等经济作物改变当地单一的种植结构。同时引进农发项目,修羊圈、送羊种,动员118户发展养羊业。引进江苏的乌骨鸡,发展特色养殖。

此外,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引导支持村里有志青年赵为林,通过互助资金、530贷款等渠道筹资,成立延龙种养殖农场。引导精准户王连忠赴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观摩学习、参加创业致富技术交流会,鼓励支持其开拓“互联网+电商”农副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冬虫夏草、枸杞、藜麦、牛羊肉、药材等青海特产和农副产品,形成产销一条龙服务,拓宽村民的致富增收渠道,带领大伙一同致富。

回顾在帮助红庄沟村脱贫致富道路上奔跑的这几年,沈国金感慨地说:“作为村‘第一书记’,我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五年来,我虚心向乡村干部和群众请教学习,吃透精准扶贫政策,扑下身子,安心基层,脚踏实地,认真工作,千方百计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用心用情,引导群众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务工增收,以‘上不负党的嘱托、下不负老百姓的企盼’为要求,勤勤恳恳完成‘第一书记’的光荣使命。”

脱贫攻坚收官在即,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责任不卸,在补短板、强弱项、促巩固、谋长远上聚焦用力,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做好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工作,逐步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确保高质量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