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个很火的视频,妈妈配文:“你们上厕所的时候,腿上有没有这么一个玩意儿?“镜头一转,只见妈妈的腿上,坐着一个无辜又可爱的小婴儿。这个视频,引发无数宝妈的赞同。因为,家里有个同款宝宝。

很多妈妈会发现,小宝宝长到一定月份,会忍受不了分离,特别是与妈妈分离,一分钟都不行。明明前阵子家里其他人抱都可以,但现在,只要妈妈走开,哪怕上个厕所,他也会趴在门口哭得“惊天动地“。这到底是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妈妈不见了“

宝宝只想和妈妈时刻待在一起,一旦分开,就会产生一种情绪,叫“分离焦虑“。

你可能会问:“分离焦虑不是上幼儿园时才会出现的吗?“其实,分离焦虑,在宝宝6个月大时就开始了。布谷妈之前在一篇文章分享过,宝宝半岁时,他开始深深地依恋和爱妈妈,也就是在这时候,他学会了焦虑。

半岁之后的宝宝,有了大变样。之前饿了、困了,家里其他人都可以过来喂奶粉、哄抱。但现在,他宁愿饿着肚子、强睁着眼不睡,也必须要妈妈过来哄他。因为这时候,他开始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只有“妈妈“这个人的出现,才会让他心情愉悦。

爱有多深,分离的焦虑就会有多严重。还不会思考因果关系,他们以为看不见,就是消失了。所以,只要妈妈离开他的视线范围,宝宝就会担心失去亲爱她。

但我们也不能时时刻刻陪在宝宝身边啊,这该怎么办呢?

当然,我们无需,也没必要寸步不离地守着宝宝。除非他已经惊恐大叫了,我们应该立刻冲过去安慰他。其余时候,让他学会承受一点点的焦虑,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他会通过“妈妈消失但总会回来“这一原理,慢慢解决自己的分离焦虑。

在这一阶段,宝宝还特别喜欢玩“捉迷藏“游戏。他会拿布蒙住眼睛,然后一把扯下来,当看到消失又回来的你时,他尖叫着、大笑着,看向你的眼神里都闪着亮光。如果你肯配合,这个游戏他能乐此不疲玩很久。

通过这个游戏,他能把在现实中遭遇过的痛苦情绪,在游戏中释放出来。而且一遍遍体验“妈妈不见了----妈妈回来了“这种经历,逐渐明白,看不见的人或物,不代表就消失了,是会重新回来的。从而自己克服分离焦虑,发展出承受能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让我来“

在布布一岁半的时候,我们一起回了老家。不到一个月,她就把爷爷奶奶的客厅重新改造了一遍:

橱柜左边的玻璃门连着一个快脱落的链条,吊在半空中摇摇欲坠;而右边的玻璃门,早已不知去向。本就有些年头的小木凳,也变得一瘸一拐。爷爷喝水的茶杯杯盖,不知被埋在哪个沙堆里生了锈。而奶奶抽屉里的东西,总能躲在屋子各个角落,随时准备冒出来吓你一跳。

一旦宝宝到了9个月,能自己动手了之后,他就逐渐从被动地依赖我们,转为主动的“靠自己“。这时候,他的人生信条里写满了“我来“二字。

想给他喂饭?他会一把夺过你的勺子,嘻嘻哈哈在碗里搅拌个不停。你一个不注意,面条就挂满了他一脸,偶尔还有几根菠菜叶子藏在头发里不想出来。有时他还觉得家里的墙装修得太单调,“啪“,一个沾满汤汁的手掌印就结结实实给印了上去。

你站在屋子中央,看着这个活泼好动的小宝宝,不禁有些惆怅:“好怀念以前那个乖巧听话、不会动弹的小婴儿啊!

是的,小宝宝在发展自己的主动性后,他就与我们产生了“利益冲突“。“不不不“便成了我们的口头禅。而等他能开口说话后,他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也是:“不!“

小宝宝并非故意要跟我们作对。主动研究和摆弄东西,是他们发现和熟悉周围世界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发展认知和智力的一种方法。这是他们的天性。

但布布的姑姑,却有些惊讶,甚至疑惑:“小孩子都这么能折腾吗?记得我儿子小时候可安静了,家里的东西也从不乱翻啊。“

确实会有些宝宝,从小特别乖巧,乖巧得出奇。是什么使一个天生就富有主动性的婴儿,在1岁以后,却依然没有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恐吓。

“那个不能碰,会撞到你!"

"这个不能拿,危险。"

"把手上东西放下,摔坏了怎么办?“

......

在一遍遍制止和恐吓下,孩子最终失去了他的好奇心,也损害了他的认知能力和主动性。等他再长大一点,你会发现,孩子变得特别“懒“:懒得探索、懒得自己动手、懒得思考、懒得帮你忙。

那家里的东西,有些确实不能让他碰怎么办?

把你认为珍贵的、危险的、不适合他玩的,通通收起来。而那些不怎么重要的,安全的东西,留给他尽情探索吧。孩子并不是非对你的贵重物品感兴趣,他只要有得玩,就很知足了。

三、“那个带洞的盆是啥?“

闺蜜无比兴奋地在群里宣布:“我家宝宝才14个月大,就已经能自主如厕了。“宝宝掌握了新技巧,确实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只不过,闺蜜可能高兴得,有点太早了。

十四、五月大的宝宝,对那个带有洞的小便盆,既不感兴趣,也不在意之后是否还会看见它。他甚至觉得,坐在那个洞上很无聊,还不如到处走走。但小宝宝之所以愿意配合地坐在上面,完全是因为,那样会使妈妈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随着越长大,他就越不愿意长时间呆在那里。大人的期盼,会让他有些压力和紧张,如果排便失败,他甚至还会产生羞愧和挫败感。他的心理和生理都在抗拒着:“我才不要去那个愚蠢的盆上坐着。“

2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发展出自己控制括约肌的能力。这时候给他如厕训练,即使有成功的时候,那也只是碰巧。但在这期间,他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失败,担心做不好而失去妈妈的爱。

2岁以后,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宝宝进行如厕训练。

一开始,要引导他说出来。比如教他:“如果宝宝感觉要拉粑粑了,就告诉妈妈好吗?“当你得到他有便意的信号后,就把他带到便盆处,让他把排便和排便地点建立起联系。不要太慌忙,即使没来得及让宝宝坐在便盆上也没关系。我们不慌不忙的态度,才能让宝宝放松下来,不会产生抗拒心理。

总有那么一天,你们做得很及时,一切都刚刚好。你高兴,孩子也很高兴,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那么,到这,如厕训练就完美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还差得远呢。

到了第二天,什么便盆?不要!宝宝可能早忘了还要坐便盆如厕这件事,或者,他只想用自己的方法排便。不要羞辱和指责他,也不要忧心忡忡觉得:“这可怎么办啊,反反复复学不好,到3岁怎么上幼儿园?“

多提醒、鼓励、称赞他就好,用耐心去包容他。在试过很多次,或者几个月后,你会发现,成功的次数大于失败的次数。最终,你们都成功了!

宝宝一般会在2-3岁学会如厕这件事。但他掌握了一项能力,并不代表他就能一直做好不出错,他可能会随着心情表现出配合或者不配合的情况。

这并不是他们在挑战我们,他还只是一个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孩子而已。如果我们态度强硬,才有可能真正使这件事,变成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一场拉锯战,双方都想赢。

布谷妈妈说:

宝宝在1-2岁期间,会热情地投入到身边环境中,也许会和亲爱的妈妈对抗,也会出现一系列“坏毛病“。但妈妈再烦,也别让他改。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你的小宝宝,他在慢慢长大。有你的包容和耐心等候,他会成长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