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四川大学谢晋宇教授、青年艺术家郝建涛先生、千高原艺术空间创始人刘杰先生、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女士和跨界设计者王亥先生汇聚一堂,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共同探讨“经典艺术与生活美学”的关系,并分享自己对于生活美学艺术的感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场学术沙龙活动由成都博物馆主办、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协办、成都蓝顶艺术中心承办。

郝建涛:

岁朝清供——审美的日常

郝建涛在谈及生活美学时,以肖像画中添加的植物为切入点来给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郝建涛认为,现代肖像画中添加植物来表现深层的含义,与中国花鸟画有相似之处。如此,今人和古人可以通过对某个意象的理解,进行对话,这是生活美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郝建涛谈到,在每年春节前后,大家会在案头放一些瓜果或者植物,象征生机的东西,这就是“岁朝清供”。他又以鸳鸯蝴蝶派诗人周瘦娟先生养水仙、文人才子画石榴、郑板桥画竹和齐白石画白菜图为例,展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常见的事物去发掘美好寓意。在郝建涛眼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对艺术、对哲学、对文化的探索和理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尽管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我们依然可以以文化和体验为基础,从美之中获得丰沛的人生体验。

刘杰:

当代艺术中的传统

——从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说起

刘杰先生首先言简意赅地为观众介绍了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源流,概述了东西方文化互动的过程,接着以漆澜和陈秋林两位当代艺术家为例,生动地让现场观众了解到艺术家是如何从生活经验中获取养分,从而参与审美活动。

以漆澜为例,刘杰先生介绍了他的画作中对中西方技法的融会贯通,同时采用莫奈的作品做对比,对莫奈不同时期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融合对艺术的影响。这两个例子展示了艺术的活力来源于世界,艺术跟所有学科一样,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学科之间,都保持一种共同进步的关系。

接着,刘杰先生以豆腐来说我们的生活和艺术发生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豆腐是中国最古老的食物之一,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而艺术家陈秋林却把豆腐和中国人的姓氏结合在一起,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随着东西方之间交往增多,随着文化观念的变化,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其他事物运用到艺术中,也把历史、文化、血缘、种族等等联系在了一起。

孙莉:

人人美术馆

——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社会性拓展

麓湖·A4美术馆的馆长孙莉从自身丰富的从业经验出来,为现场观众分享了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观众如何去使用博物馆和美术馆空间;二是作为美术馆人、博物馆人如何去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她尤其指出:美术馆并非是远离我们的阳春白雪,艺术已经走入了百姓们的生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莉以“光影浮空:欧洲绘画五百年”展览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为例,谈到为了让观众介入和理解作品,美术馆、博物馆开展了大量公共教育活动。孙莉将美术馆教育分为教育传播、激励、参与、创造几类,分别以A4的展览、活动、项目为例为大家解读。例如其推出的亚青年项目,在线上开设了很多房间,让大家可以自由地在其中讨论、发声,A4会从中选择最受欢迎的话题,让人们自行组队,美术馆提供创作资金和创作支持来实现这个话题。这个项目充分调动起公众的参与性、积极性,扩展了美术馆的创作空间和想象力,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

此外,“社区艺术季”让艺术家进行共同创作;“食物剧场”通过食物拉进了邻里的关系;每年对国际艺术家的邀请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增添了不一样的文化与艺术的碰撞;“儿童艺术节”则激发了孩子们对世界的想法,并得以实施……最后,孙莉再次重申了想要传递的观念:艺术离我们不远,如果你愿意,走进美术馆,让艺术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

王亥:

艺术何以成为一种生活

作为跨界设计者,王亥认为,“对世界的疏离”是一个艺术的时刻。不把世界当成“陌生之物”来感知的人根本就没有感知世界。他用马克斯·韦伯的一段话引出了“祛魅化”这一概念:理性化和已知化,导致了人们对世界不再疏离,当文化变得匮乏,艺术在不同地方充当转换角色,我们的文化就失去了魅力。这种态势也造成了思想界广泛的焦虑。在这样的焦虑之中,我们所有生活都变得枯燥单调。

所以,王亥呼吁大家到美术馆、博物馆去,和自己的世界疏远,从而获得一个难得的时刻,这就是艺术的时刻,某种意义上也是个哲学时刻。因为你们告别了你们最枯燥的日常生活。

四位嘉宾的发言引起了现场观众共鸣和思考,也激起了彼此之间的热烈讨论,在思想激烈碰撞中,此次的沙龙活动完满谢幕。之后,我们还将策划第二场学术沙龙活动,届时,又会有哪些艺术家到场、为大家带来怎样精彩的发言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校稿:李雪、张潇尹

审稿:黄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