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天津都在说一个词——滨城大筛,乍一听似乎是山东滨州又或者马来国的槟城出了什么事情,仔细一看,原来是这是天津滨海新区全区核酸筛查的简称——让我们向辛勤的工作人员和被检测者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有不少来天津求学、工作的人是抱着一颗看海的心下了火车、飞机,,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天津与青岛、大连等等海边城市一样,从市中心望得到碧蓝的大海。可实际上,天津的主城区距离最近的海边也有60公里左右——就算是爬到津塔顶楼,在最好的天气向东远眺,看到的也只是一条海天蓝线。

天津市区与滨海新区仿佛两个城市,最早依靠潮水,后来有了公路和铁路,如今靠30分钟的高铁连接,这其中有一段时间,两个地区之间有一趟绿皮车相通。

大凡三、四十以上的天津人恐怕对塘沽短不陌生。这是1960年代开通的绿皮客运火车,一端是天津站,一端是塘沽区。

列车从塘沽南站驶出到塘沽站,途经军粮城站、张贵庄站、抵达天津东站,行车时间在一个多小时左右。八十年代初期,为方便天津港工人上下班往返于津塘之间,又将始发站改到了三百吨车站。

那个时候,交通不太发达,从市区到塘沽的这条客运铁路显得非常繁忙,常常人满为患——一节车厢大概能装200人,一列车有14节车厢,可以搭载近3000名乘客;每天4趟就是1万多人的往返,这些人有些是天津港的工人,还有一些是奔着“洋货市场”而去,所以这趟装满财富梦想的列车被亲切地叫做“塘沽短儿”。

有人记得:

八十年代坐塘沽短的大多数是天津港的工人,他们住在市里,工人们上下班就坐塘沽短。大多数工人都是拎着用包装带编的篮子(那时特兴这种篮子),里面放着饭盒、扑克牌、衣服等东西。还有的带着马扎子,车上人少的时候,他们就三五一群地坐下来,打“天津路,玩“大跃进”。

而洋货市场名气可以传到北京、乃至全国:

塘沽往来的远洋船舶很多。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外派出国的人员大多从这里回国。按照当时的政策,这些人可以免费捎带或者在免税店购买国外生产的电视、冰箱、洗衣机、手表、自行车等洋货。一些船员和外派归国人员路过此地,他们就将洋货拿到河北路地道的街旁悄悄地卖掉。日子长了,来这里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于是,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自发的洋货交易市场。

在天津的市井街头,经常传出在洋货市场的“捡漏儿”传奇——250CC的日本大摩托5000起步、一身BOSS西服不到4000元、2元一根数据光纤传输线、30元买了两个怪兽的音响连接头、随身听、cd机成筐……这些商品到了外地都要涨数倍、十数倍的价钱。

所以从1980年代到2010年代左右,天津人本地人去塘沽的目的,要么奔着海鲜,要么就是逛洋货市场。

后来塘沽区变成了滨海新区,洋货市场被私人收购,绿皮的塘沽短儿也在2004年停运了客运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铁和私家车让滨海新区进入天津城区半小时路程范围,新区更是天津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滨城”这个称呼,让我们感觉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脉上,也许以后的孩子只能记得这个名字而没有“塘汉大”的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