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谢昱航

正值保险业“开门红”季(每年11月至次年春节前),各大保险公司均在理财型保险产品上推陈出新,以“储蓄”“理财”“高收益”“限量抢购”等作为卖点,吸引消费者。今年各大公司扎堆推出的产品,除了增加缴费期限的灵活性,在收益率上更是颇具吸引力。例如,中国人寿“开门红”新产品绑定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最高可达5.1%。

高收益率加上保险功能,让不少消费者动心。而遍观银行现阶段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鲜有超过5%的。期限超过3年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也才4.5%,从惯例来看,业绩比较基准等同于真实收益率。

都是金融业,差距咋那么大呢?单从收益率上讲,保险产品就超过银行理财产品,而且,保险产品还得提供保障。在投资升值上,保险公司本领比银行大在什么地方?估计不少消费者都在想这样的问题。

但高收益率对消费者来说还是难以抗拒,“很划算”是很多人对“开门红”保险产品的评价。这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保险业的保费规模为什么能快速扩张。看看近几年的全球财富500强,金融榜单中,前10位有5家到6家保险公司,银行业在排名上落在保险公司后面。

理财险成为保险公司拓展市场的一大利器。但保险公司的本位应该是保障,所以,在保险理财一度火得不行的时候,监管部门出手了。2017年,原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对之前理财保险短期缴费、回本快、高收益的现象进行了规范,一些失去理智的理财险营销有所收敛。

监管层的意思,是鼓励保险公司多开发保障型产品。但“开门红”理财保险仍有按捺不住的冲动,高收益率险种还是不少。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保障和理财本可以“双轮驱动”但应有主次之分。主,指的是保险保障,这是保险业的基础。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保险公司在保障得到较大范围覆盖的前提下,才推出理财险产品。如果说在保险业的两大功能上出现了本末倒置,保险的基本功能被削弱,行业立足的基础就受到影响。

而且保险公司借助高收益的理财险大肆扩张保费,对保险公司也会带来不可控的风险。保障功能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不小的承担,客户在银行存一笔钱,银行的负债是1比1,但是客户买一份保险,保险公司的负债是1比数千或者更高。保费增加100元,保额会增加数万到数十万元,意味着保险公司负债会成百上千倍的增加。保费快速扩张,带来保险公司的潜在负债无限扩大。保险公司承受高负荷之后,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追求更高的收益。越高的投资回报率,风险越大,这是铁律,保险资金在市场追逐高利润的同时,必然增加投资风险,影响资金安全。

所以,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在增加保障功能上固本夯基,是着眼于长远;一味地追求保费规模,无节制扩张理财险比例,是急功近利。在急功近利的经营思路支配下,还会产生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例如制造传播虚假信息、夸大保险责任或保险产品收益,歪曲监管政策等。这些行为的存在,对于保险市场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是一种破坏,从根本上说,是对保险业的损害。

对于消费者来说,始终不能忘记,保险就是风险保障,是为了堵住风险漏洞。在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下,甚至在某种蛊惑引导下,将理财、投资混为一谈,甚至将保险当作生财捷径,就进入了认识误区。须知,理性投保,不跟风、不盲目追求高收益,是保险消费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