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灵魂拷问在微博热搜上挂了一整天:

# 你有容貌焦虑吗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自赵薇监制的女性独白短剧《听见她说》

阵容就让观众抖三抖:

咏梅,郝蕾,白百何,杨幂,杨紫,齐溪,王智,奚美娟。

个个自带热点。

再看每一集聚焦的话题:

容貌焦虑、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大龄单身、全职主妇、家庭暴力、中年危机、物化女性……

单拎任何一个出来都足够炸。

怎么看,都是年度爆款预定。

流量有了,口碑也不错:开播两天豆瓣8.4,成绩喜人。

那么,问题来了。

国内的女性题材都这么容易成功么?

肉叔觉得这倒未必。

部分好评,是附加在其敢于发声的勇气之上。

肉叔十分支持,也希望市场上能有越来越多为女性发声的作品。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特别今年,涌现出不少聚焦女性的影视剧如《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以及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话题愈发深入,有些声音变味了——消费女性。

《听见她说》的第一集,《魔镜》。

这是一个对外貌极其不自信的女孩,慢慢学会接受自己的故事。

不得不说,该剧的表现形式是值五星的——先锋式的独白。

这很考验演员的表现力。

而该单元的主演齐溪,交足了功课。

无论是一开始的自我打击,对自己外貌的怀疑和否定:

“继承了我爸的塌鼻子,薄嘴唇,大腮帮子

你看我这里俩眼距,不是一般的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是后来在同学聚会上,活在“面具”和虚伪赞美里的飘忽与虚荣:

“那个当初的小透明,没人注意的女同学

终于成了所有人的焦点

成了男生脸红心跳,女生心生羡慕的对象

终于,站上了C位”

抑或是最后释怀的自我肯定:

“我不完美,完美多苍白

我很完美,完美的成了我自己”

尽管看起来都是一个女人在自言自语,但每一次的眼神和微表情都不同,呈现出递进的情绪和状态。

特别是在宣泄的高潮处。

谈起去整容时,医生这么评价她的外貌:

“你是个内双啊,很有特点。

鼻子虽然不高,但是挺俏皮的。

嘴唇也不薄啊,刚刚好衬你的脸型。

你为什么要整容?”

她脸部抽搐,从平静到情绪爆发。

这个瞬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社会扭曲的一幕——一个女孩,迷失在大众审美下,最终走向崩溃。

齐溪用精准的演技立住了一个自卑的女孩。

形式好,演得也好。

但,最重要的故事过关了么?

网友@居无间给出这样的评价:

“故事没有空间,只有卖力的喋喋不休。”

一语击中。

特别是这段对镜的台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先锋形式和极具感染力的演技下,整个短片却依然空洞。

原因也很明显——这段独白不是在讲故事,只有从头到尾的情绪输出。

说白了,有点喊口号内味。

这种形式很像在喝酒。

喝的时候很嗨,放任自己沉浸在头脑发热之中,情绪高涨。

然而酒醒了,啥也没留下。

《魔镜》里,女孩接了一个电话,很明显是男朋友打来的。

短片虽然没有给我们展现男友说了啥,但依然可以从女孩的回答拼凑出大概。

-......

-我没有作

-......

-我没有发脾气

-......

-我没有在生你的气

一段情绪宣泄和大量留白后,女孩再次给男友打电话。

-没事,我就是想给你道个歉,刚才不应该跟你发火

-......

整个影片,唯独两通电话算是一种“对外交流”。

但对象却都选择了异性。

肉叔并不觉得这两段通话对主题有什么必要的作用,反而觉得有点多余——女主对男友发脾气,然后又道歉。

她的情绪转变,为什么一定要找男性作为工具人?

这跟那些职场上呼风唤雨,但老公一出轨就要生要死的“大女主”剧有什么区别?

这让肉叔想起散文集《有女同车》里,张爱玲在坐电车时遇到的真事:

一个洋装女人对女伴说自己跟老公斗气。

还有一个中年太太说跟自己儿子发生的争执,她坚决要儿子下跪,但他偏不跪。

文章的最后,张爱玲这样写道:

“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这不也是现在国产剧里各位“女强人”的状况么?

《三十而已》的顾佳,既要兼顾老公的公司运作,还要提防小三,又要为儿子的教育忙前忙后。

《白色月光》就更直接了。

宋佳饰演的女主是个建筑师,强大到客户爸爸上门跪求她做大项目,却因为一条疑似丈夫出轨的短信,疑神疑鬼,最终导致工作频频失误。

还有刘敏涛饰演的杨雁,是个被出轨被家暴的女人。

但为了孩子,她破坏了另一个女人的幸福,以此换取自己的幸福。

难道我们的国产女强人只会围着老公孩子和小三转了?

没有男人,女性就无法独立行走了么?

说白了。

我们都支持女性题材的创作,因此更不希望它只有一个空壳,一个口号。

要知道,容貌焦虑不止女性有。

男性也有。

造成这种社会审美扭曲,造成女主内心自卑的根源,也并非她男友。

探讨女性崛起,不应该以两性对立为前提。

假如只有煽动情绪的口号,形式大于内容,故事流于表层……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消费女性?

当然,肉叔不是说《听见她说》在消费女性。

目前只出了一集,整个企划的定性如何,还不得而知。

肉叔希望它后面的作品能清晰地揪出病灶,不仅仅是戳中女性观众的嗨点,更要戳中每一个观众的痛点。

千万别陷入以往那些伪大女主题材的泥潭。

这部被给予了大众厚望的《听见她说》,选取的话题确实是当下普遍存在的女性桎梏。

回到这集《魔镜》的题眼:容貌焦虑。

“经过两小时三十七分钟的装修

我,一个丑女孩,一个丑陋基因的集大成者

至少看上去,不这么丑了吧”

齐溪本来就很美,一个美女说自己“丑”,凡尔赛?

不,肉叔倒认为选一个美女出演这个题材,比选一个丑女的意义更深刻。

估计不少女孩都像女主这样,不化妆就没有自信出门见人。

然后恶性循环。

妆越化越浓,也越来越厌恶自己原来的长相。

甚至走上整容之路,最后面目全非。

等等。

你对自己容貌满意的那一天,真的会来吗?

就如齐溪饰演的角色一样。

明明是个大美女,依然觉得自己丑。

这早不是长相的问题,也不是审美的问题。

而是一种心理的扭曲。

“容貌焦虑”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病,得治。

在输出女性话题最多的娱乐圈,就有不少人在制造“容貌焦虑”。

来自演员自己。

最典型的就是郑爽。

《一起来看流星雨》爆红后,她跟张翰的感情从戏里延续到了戏外。

虽说楚雨荨这个角色不见得有多成功,但对郑爽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她凭借这个角色走进观众的视野。

五官小巧,眼神里有光,不失清纯可爱。

在《画壁》里的牡丹,也是灵动十足,我见犹怜。

但恋爱后,她开始放大自己的问题,还觉得配不上张翰。

于是她就去整容。

往脸上垫假体,鼻子挺了,眼睛更大了,下巴尖尖。

为了追求瘦,导致颧骨和眼窝都不同程度凹陷,甚至整个人的比例看起来都怪怪的。

咋一看,关节处的骨头像变了形,瘦成皮包骨,像个假人。

除了来自自己,来自外界的更凶猛。

被老板骂丑的Yamy。

被观众骂胖的马思纯。

马思纯被骂后,对她自己本身的吞噬更为明显。

《左耳》“黎吧啦”一角一开始并不属于马思纯,因为导演觉得她太胖了。

为了争取角色,她开始努力减肥,短短半个月,瘦了20斤。

这对于马思纯这种易胖体质就很煎熬。

疯狂减重也搞坏了身体,不得不吃药维持。

因为药物副作用,导致她日常生活都出了问题。

一吃药,刚减下的重量又蹭蹭往上涨。

疯狂的减肥和吃药,也在消耗她的情绪。

“我给大家的印象也是总是在笑,我有点笑累了”

但这一切的根源,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说马思纯减肥,起码是为了让整个剧呈现更好的效果……

那她们呢?

孟子义,去年在《陈情令》里饰演温情。

在最近的《演员请就位》上,她私自改妆,被郭敬明骂“就是一个网红脸”。

说白了,不愿丑嘛。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发生在拍摄《陈情令》里。

拍一部古装戏,她连美甲都不愿意卸。

还有在表演综艺《一年级》里,袁咏仪作为她的导师就不止一次骂过她私自改妆。

明明是个乞丐,却自己把污渍擦掉,妆容那叫一个精致。

但说到最不愿意“丑”的明星,绝对要提名鞠婧祎。

没演技,没作品,还拿“中国四千年第一美女”招摇过市。

一个妆容火了,就接连几部剧都不换妆。

拍照也永远只固定在一个角度,仿佛鞠婧祎不是她这个人,而是这张侧脸的平面图。

在新剧《如意芳霏》里,有个女主被绑架的场面。

你瞧这塞在嘴里的化妆棉布团,它又方又正。

你瞧这被绑架后的妆容,它又干净又精致。

尚且不讨论她们不够敬业的问题。

这种“美”,本身就毫无意义,虚无空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割裂的事实。

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在大力鼓吹“美是多元的”,自信就很美。

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在拼了命地追求单一的“美”。

一种虚假的,不健康的,只存在于美颜滤镜中的美。

不仅仅有外貌焦虑,甚至身体羞辱。

皮肤不够白、胸小、个子矮......

还有各种名词横空出现,进一步压迫“美”的标准——蚂蚁腰、直角肩、筷子腿、高颅顶、头包脸......

与此同时,男生也一样,他们同样面临这样的审美:

一定要够爷们、要够壮硕、要八块腹肌.....

我们不否认高、瘦、白、壮硕的特质,而是否认“一定”的存在。

它们正在绑架我们的审美。

我们要分清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美确实是稀缺的。

但。

我们是否有必要用“稀缺”去绑架“普通”?

肉叔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说,学校里的校花是10%里的美,林青霞这种绝色佳人是0.1%的美。

明明各有各的美。

为什么还非要拿这10%,跟那更为稀缺的0.1%比较呢?

而当下的现实是。

所有人都拿着这个0.1%,去审判那90%的人。

审美逐渐失衡。

到头来,100%人都迷失在容貌焦虑中。

其实,让人羡慕的“美”,到底是什么?

真的是那个皮囊吗?

不,是自信从容的状态。

今年《演员请就位》里的辣目洋子,尔冬升对她的评价极高,“有机会做影后”。

关于她的恶评,在上节目后层出不穷,更多的是来自对她外貌的攻击。

好不好看确实因人而异。

但在肉叔看来,她认真表演时,整个人都在发光。

在《超新星运动会》上,她自然微笑,表演落落大方。

或许她很小就知道自己不符合传统审美,但她依然自信。

高中时,她在日记里写下这些话:

“想找个丑得有特点,有自信,会搞笑的女人,就我一个

我不美,但仅此一个,绝版了”

一副好皮囊可以给你这种状态,一颗强大的内心,同样可以。

2018年,《创造101》横空出世。

这档植根于互联网的女团养成真人秀,成为了网综时代的又一爆款。

无论你是不是“菊”外人,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地狱空荡荡,王菊在土创”。

王菊是谁?一个跟白瘦幼完全不沾边的女团节目选手。

她的爆红,一定程度上证明人们越来越能够接纳且欣赏不一样的美。

一个被成为“最不适合女团”的人,每期在淘汰边缘徘徊的她,硬生生被网友拉了回来。

王菊曾经这样说过:

“我身上有一些特质和别人很不同......我厌倦了被人说你不够瘦,你皮肤不够白,你的眼睛,你的嘴唇......这些是我的一部分,我爱它们......美就是知道你是谁......我是美的新一代。”

王菊不是没有过白瘦幼的时候。

够白够瘦了吧?但她选择成为现在的自己。

现在不白也不算瘦,但依然光芒万丈。

和王菊相似,不属于所谓传统审美内的女明星,贾玲或许榜上有名。

她曾经自嘲是”一个很红的胖子“。

要知道相声里,几乎是女性的禁地。

她刚出道那会儿,发现戏园子里根本没有女更衣室,她就只能跑到厕所里换衣服。

进错了澡堂子,可是你又想在这儿立足,怎么办呢?你就把自己伪装成一名搓澡工。

伪装多了,她也慢慢摸索出新路来。

开始的她,就像是陪衬的花瓶。但现在,花瓶碎了。

她反而自由了。

胖,成了她的优势。

喜剧效果,不也是来自自嘲么?

没有人会笑她自嘲的胖。

我们都喜欢敢于自嘲的她。

排练消耗大,熬到不行的时候,她点一堆外卖,全是重油重辣,小龙虾、麻辣板筋、鸭脖。

如果要瘦,就要远离美食,但这不快乐。

这个死循环,不就限制很多拼命减肥的人么?

在《欢乐喜剧人》里,有个舞蹈动作是伸着手指扭腰。贾玲的搭档张小斐太苗条,扭起来不好笑。

但贾玲一扭,那股可爱劲儿就出来了。

那一刻,她决定不减肥了。

△ 《百变大咖秀》里贾玲模仿玛丽莲·梦露

这是她最自豪的模仿角色

贾玲走出了那个死循环。

你呢?

开怀大吃也好,疯狂减肥也好。

素面朝天也好,浓妆艳抹也好。

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只要你喜欢,自己觉得快乐。

那就去做吧。

好不好看,让别人说去。

快不快乐,才是你自己的。

美从来没有唯一标准。

走出审美的死循环。

女性话题,也要走出死循环。

别用固定的模板去禁锢女性,更要警惕喊口号式的摇旗呐喊。

期待接下来的《听见她说》——能真正地,听见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