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个问题,已经被中国历代大学生反复问了上万遍:大学里哪个专业最坑?

为此,学子们甚至吐槽出了一份在江湖上流传甚广的“四大天坑”指南:

不成想最近几天,全国大学生再次围绕这个世纪难题打起了口水战,引来了700多万热心网友们的强势围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他们得出的结论:天坑还是那个天坑。只不过,具体的坑度还是有点区别的,大致排序是生>化>环>材

So……为啥,学生物的依旧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其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不过阿信今天,想先从历史悠久的学科鄙视链开始说起。

1、被“物理学沙文主义”按在地上疯狂摩擦的生物学

如果你看过《生活大爆炸》,那一定会对那个站在鄙视链顶端的男子——谢耳朵,记忆犹新:

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他几乎瞧不起所有人。

他还根据每个人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建立了一套亲疏有别的等级制度:

其中,谢耳朵甚至将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博士女友艾米,压在了鄙视链的最底端。

谢耳朵曾对说,“我的研究本质上比你的研究重要,因为现实是物理的,并且这种物理性将最终解释生物学,并因此解释人类大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这套学科鄙视链还真不是编剧胡编乱造的,它可是20世纪学术界的真实写照。

说到学科鄙视链的起源,还得从原子核物理之父卢瑟福说起。

毕竟,是他第一次喊出了震彻科学界的那句鄙视链金句:

所有的科学不是物理学就是集邮。
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stamp collecting

欧内斯特·卢瑟福,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几十年后,另一位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神费曼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地说道:

只有物理学这样既有系统理论又能定量的学问,才算得上科学。

费曼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

但真正将物理学推上鄙视链顶峰、将生物学踩在脚下疯狂摩擦的,则是大名鼎鼎的霍金。

话说霍金进中学以后,打算“专攻数学和物理”,可是他父亲却认为“除了做教师,学数学的找不到任何工作”,所以要霍金准备学医,而这就需要学生物学。

但霍金对生物学根本提不起兴趣,他回忆说:

对我而言,生物学似乎太描述性了,并且不够基本。它在学校中的地位相当低。最聪明的孩子学数学和物理,不太聪明的学生物学。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的免疫学家本庶佑的学生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庶佑因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开创性的发现,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命科学是什么》一书中,他回忆道,1960年代,当他还在大二时,和已经是物理学高材生的好友N君讨论时,N君不无轻蔑地说道:

生物学之类不值得被称为科学。那种只记载一些暧昧模糊的现象论的生物学或医学是二流学问。

少年时代的本庶佑

自己的专业领域被这样尖锐地抨击,当时才20多岁的本庶佑难掩言语中的无奈情绪:

生物学相对而言发展比较落后,这是事实。但是,导致这种落后的原因未必一定只在于生物学或者生物学者。

如果物理学和化学的技术或方法能变得比现在更加先进,生物材料的分析技术能够更加进步,生物学也会变得定量化,并成为出色的自然科学

生物学之所以被物理学如此轻视,关键就在于,它没有办法用优美的数学公式进行定量描述,还有就是,它还必须依赖于物理学的进步。

2、生物学的“逆袭”

20世纪,是物理学大神辈出的时代。

就在生物学还被物理学嘲笑为一种原始科学的50年代,爱因斯坦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一种统一理论,将宇宙万物都容纳进他短短的公式之中。

一旦实现,就将标志着物理学才是人类智慧和科学的集大成者。

但形势,即将逆转。就在本庶佑与好友的讨论发生后不久,生物学和物理学之间的地位关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解开了许多与基因相关的谜团,利用这一结构,人们还可以预测各种遗传现象的机制,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因此,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认为是继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层次。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顿·克里克,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与詹姆斯·沃森共同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此期间,作为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的克里克又于1958年提出,并于1970年在《自然》上的一篇文章中重申了一个被称作分子生物学中心教条的“中心法则”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旨在详细说明连串信息的逐字传送。它指出遗传信息不能由蛋白质转移到蛋白质或核酸之中。

简单点来说就是:“DNA制造RNA,RNA制造蛋白质,蛋白质反过来协助前两项流程,并协助DNA自我复制。”

中心法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理论一道,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标志着分子遗传学的诞生

此后60年,关于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如滔滔江水般不断涌现,生物学迎来了黄金时代。

到今天我们终于获得了包含人类全基因组的信息。这不仅对生命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未来有着重大意义。

人类基因组碱基全序列中的一页

随着基因组全碱基序列测定方法的高速化和低成本化,在不远的将来,如果有需要,每个人的基因组信息都能得到测定。

通过这些基因组信息,人们了解到了什么呢?

本庶佑在《生命科学是什么》一书中说,到目前为止,获得的第一条知识是,如果以测序结果为根据,计算一下能够翻译成蛋白质的基因的数量,会发现,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数量出乎意料地少

人类只有不到3万个基因,和果蝇等昆虫相比没有太大差别。因此,仅凭基因数量很难解释昆虫和人类之间的各种高级生物学功能上的差异。

获得的第二条知识是,生物学家们从获取的基因组信息中再次认识到,生命科学所遵从的原理非常复杂,无法从物理学和化学等简单原理中明确演绎出来

也就是说,到现在,生物学已经成功完成了逆袭,物理学再也别想随随便便就把它踩在脚下了!

3、生命科学为啥不容轻视?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如今,我们可以对基因进行编辑,并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这些技术为生物学引入了新的概念与观念,在使生物学迎来新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其他科学领域(人文、社会、自然)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时不可或缺的手段,甚至重塑了我们的“生命观”。

本庶佑在《生命科学是什么》一书中认为,生命的多样性存在于物种间、个体间以及个体中的细胞之间,种种多样性表现的来源都在于遗传信息

与非生物相比,生物所拥有的不可思议的特征之一就是多样性

从形态学角度来看,从单细胞的眼虫到有翅膀的昆虫、星形的海星、绳子一样的蛇、长鼻子的大象、长脖子的长颈鹿等,可谓千差万别。

从生活方式来考虑,生物同样种类繁多,有水中的鱼类、陆地上的哺乳动物,还有在水中或者陆地上都能生存的两栖类生物,以及翱翔于空中的鸟类。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造就了多种多样、充满差异的生命体的基本机制却是共通的

生命体所使用的化学材料相同,遗传语言统一,这让生物界的多样性更加不可思议。

近年来生物学知识的增长,已经使生命的神秘性大大降低,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新的生命观得以确立。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类观:遗传信息在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每个人的个性尊严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珍贵的,并不是因为我们是人类,而是因为我们都有个性,都拥有别人所没有的、自己独有的基因。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

按照这样的想法,所有试图制造出更多符合特定价值观、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尝试,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都是危及人类存在的做法

在这样的尝试中,最可怕的莫过于克隆人。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制造出大量具有完全相同基因组和出色能力的人,对人类社会是否有益。

基因多态性意味着在所有个体中都有某些优秀的基因,同时有某些有缺陷的基因。

即使确实存在后代发病的可能的缺陷基因,遗传病基因的携带者也没有必要为生育后代而担心。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在自由交配的种群中,隐性基因存在的概率是大致固定的

优生学的思考方式,其实也是以特定的价值观为标准来对生命的重量进行衡量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在人类社会中尊重个性和多样性对物种生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就会明白要求一个社会中的所有人拥有统一的观点,以及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是极其有害的。

多样性对物种的存续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