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Q

白春礼是谁?

白春礼,1953年9月出生于辽宁丹东。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Q

兴趣源头

白春礼自幼受身为知识分子的父亲熏陶,熟背古词,崇拜诗人,痴迷文学,心中有个作家梦。白春礼五六岁时发现了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有趣现象,从而改变了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生路向选择。当他将碎酒瓶底置于蚂蚁上方时,发现蚂蚁竟会“变大”,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蚂蚁腿上尖尖的绒毛。这是为什么呢?一系列“深奥”的问题令白春礼绞尽脑汁,浓厚的兴趣由此而生。数十年后,他通过亲手研制成功的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竟在异国他乡清晰看见物体的表面原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丈高楼,皆从地起

1970年9月至1974年9月,在那段遥远的时光里,白春礼曾在内蒙古作为一位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在广袤的土地上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来到离家千里的戈壁滩上,听着“一天二两土,今天不够明天补”的民谚;住着“干打垒”的泥土房;领每月5元的津贴;买几分钱半斤的全面粉改善生活;开大卡车,兼文书职,即便是半夜,接到电话的他也得立刻出车,几乎成为了他的例行公事。同时他在辛苦的工作之余,自学了初高中的课程,为未来牢固的知识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处求索,提升自我

在1974年的秋天,白春礼经过全连战士三轮不记名投票的一致推荐和通过文化考试,踏进了北京大学开始求学生涯。经过四年的磨练,1978年1月白春礼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催化专业。毕业后,白春礼被分配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开始了科研生涯。同年三月中科大创建了第一个研究生院,为提升自我,他决意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后来再次考进中科院化学所,三年后成为了博士生。整整十年,他潜心向学,不断提升自我,正如那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9月成为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和访问学者,走在钱学森、周培源等前辈留下足迹的地方,他凭借自己的天赋和不懈努力赢得了领域前辈的推荐,进入了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这是美国航空局和加州理工共同创建的实验室,自钱学森在这里创下辉煌成绩冲破阻挠后,一度让美国人对中国人封锁该实验室,他却成为第二个踏足这里的中国人,从事真空扫描隧道显微境(STM)研究,STM研究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他成为第一个跻身该领域的中国人,同时用两年时间在该领域发展新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

长风破浪,终济沧海

中国STM在他的带领下飞速发展。1993年,他成为STM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相关组织中唯一中国代表。199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经过许多年的不懈努力,白春礼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主要科研成果:

研制成功了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中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第一台激光原子力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原子或分子级分辨率的水平上,解释了材料表面结构与样品制备、形成条件的关系。

个人成就:

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2007)(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

2018年12月22日,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这些成果无不冠绝中外,其间所需要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是常人所远不能想象的。时至今日,荣誉等身的白春礼院士仍活跃在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同时还经常教导青年人要奋发图强,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集中力量攻关”卡脖子”的技术

2020年,对全球半导体行业来说,需求变化如此之剧烈。中美在芯片产业的角力也全面开始。2020年9月16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面对媒体时发话表示,中科院已经将光刻机等技术难度较高的产品科研,放在了自己的科研清单之中,未来会集中力量对这些“卡脖子”的技术进行攻关。

博学笃志,自强不息

一个碎酒瓶激发了白春礼探索“放大”现象的乐趣但成为现在的白春礼,更多的是因为他从小就有独立思考、乐于探索的品质;在求学路上的坚定与不懈;对于学术研究的热爱与认真;存有谦虚谨慎的心态,并始终走在科研的前沿。

我国现在飞速发展,离不开像白春礼这群人的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带动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变得丰富。所以他们的奋斗应该被后人所铭记,他们的事迹应被后人所熟知。

试看古往今来事,谁阻江河滚滚流?他们的成功是源于他们的不懈的努力,所以他们的成功是“命中注定”的。长河浩荡如斯,试问后人怎能不迎浪高歌?怎能不一往无前?

栗子一直在“理”身边

排版|| 媒体运营部

审核 || 杨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