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生代来说,谈起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常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比如青岛市的市,而即墨市和胶州市也是市,彼此之间虽然都叫市,但级别是不同的,青岛是地级市(但事实上,由于该市属于计划单列市,因此是副省级),而后者两个市,其实是县级市,在行政上,青岛代管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我国,地级市的存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提及,时常会给人造成困扰,这种困扰,归根结底在于人们对地级市的范畴理解出现分歧。

数年前,网上流行这样一篇文章,说哈尔滨是我国最大的地级市,理由是哈尔滨的地盘,要比对岸的宝岛全岛面积还大。而这里所说的哈尔滨地盘,指的是哈尔滨市区以及哈尔滨附属的县级市所管辖的地区(包括广大农村)的总和面积。换句话说,指的是哈尔滨地级市所管辖的全部地区,而非哈尔滨的市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省城和县城的概念十分清晰,唯独对市区和地级市的辖区会出现混淆,比如对于安徽人来说,省城合肥,往往指的是合肥这座城市,不过,一般不会包括合肥的附属地区,乡下人去县城,也会很容易把县城和自己所居住的乡村分别开。

而在地级市这一块,几乎没听说有“市城”这个概念,甚至很多地级市附属地区的景点、名胜,往往也会被说成在XX市境内,这让外地人很难分别出,这个XX市境内,指的是市区还是市的代管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远古时代统治权的确立,最高统治者就需要考虑通过实际情况,来管理自己的地盘,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管理模式也在不断革新。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王朝是夏朝,倘若夏朝存在,一般认为,夏朝的行政范围仅限于其京城左右,之后的商周也大致沿用这个统治模式。不过,到了周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有所突破,在夏朝和商朝,朝廷只要求周围的生番主动朝贡即可。而西周时期,西周派遣宗室和功臣到生番的部族为诸侯,并逐渐改变了生番部族的生态。

秦灭六国以后,将这个制度变成了系统的郡县制度,并影响中国后来的历史长达数千年,直到元朝以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元朝的领土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大元皇帝统治庞大的领土,如果按照以往的郡县制度,如此庞大的领土管辖,无疑会耗费元朝朝廷的精力,于是元朝推行了行省制度,在元朝境内设立若干个省,省下则设立府和县进行逐级管理。

其实严格来说,古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和近代的城市是两个物种,比如城建方面的学者就认为,古代中国的地方治理属于有城无市的模式,指的是虽然存在城墙,但是却没有市政衙门这类机构,来负责城市的治理,并且在我国古代,市,往往指的是市井,可以理解成贸易集散的地方。

鸦片战争后,洋人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深,在洋人的要求下,清朝除了割让诸如香港岛这样的地区以外,还被迫开放上海等港口,并且随后不久,洋人又在我国的天津、上海等地开设租界,这些租界成立的同时,西洋人也将西洋的城建市政机构一并带到了中国,由此,出现了近代上海、天津这样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法律层面上的精神,中国的地方行政管理,依旧奉行省、县和乡这三级制度,至少在法律层面来讲,中国的地级市地位争议很大。

按照法律规定,省直接管辖县(包括县级市),不过客观来说,一个省辖区内的县一般都有近百个,省政府的精力无疑无法直接管辖这么多的县(事实上,海南岛已经实现了省管县),因此,需要设立地级市,来针对这些县进行代管。

当然,对于古代人来说,是没有这个麻烦的,因为古人除了有省城和县城的概念之外,也存在府城的概念,比如扬州府的辖区,和扬州城的辖区,古人就划分得一清二楚。

不过,虽然地级市的范围容易被混淆,但毕竟对人们生活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