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抗金名将袁崇焕被判凌迟处死,家人被流放三千里。《明史·袁崇焕传》中却记载:“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关于袁崇焕的历史评价,一直都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说他是忠臣名将,也有人说他是反贼汉奸。那真正的袁崇焕,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崇焕进入仕途比较晚,他直到35岁时才考中进士,成为一名知县。袁承志喜欢研究兵法,并经常向退伍的老兵讨教边塞战事,所以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便被破格提拔在兵部任职,在广宁被后金攻陷朝廷商议应对策略之时,袁崇焕独自前往关外探查敌情寻找对策,回朝后向皇帝上言说,只要有足够的兵马钱粮,他便可以独自镇守山海关。

就这样,袁成焕再次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朝廷给了他人马兵费,令他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在山海关果然不负众望,不但整顿边防,还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此后由于袁崇焕功劳渐高,官职也一直在往上提升,备受魏忠贤忌惮。在宁锦之战后,袁崇焕更是被魏忠贤排挤,愤然辞官回乡。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明熹宗驾崩,崇祯皇帝登基。崇祯皇帝登基以后,设计除掉了早就让他愤恨不已的魏忠贤,袁崇焕也得以被重新启用,并被委以重任。袁崇焕在面见崇祯皇帝时,自信满满地向皇帝保证只要他的要求得到满足,五年之内便可平定辽东。崇祯皇帝十分高兴,尽量满足袁承焕的要求,并将尚方宝剑赏赐予他。

袁崇焕重新被启用之后一年多,也就是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数十万兵马,越过长城进入龙井关和大安口,袁崇焕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便率领祖大寿、何可刚返回关内守卫京城,并在回关内的途经各城都分兵加以守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后金军队依然越过蓟州直逼京城,袁崇焕率领着从各地赶来的勤王部队在北京城外与后金军队展开大战,终于将其击败,迫使后金军撤回,北京城终于得以保全。

袁崇焕自认为在得知后金军入关之后长途奔袭,千里救援京城,绝对是一件大功劳。却万万没有想到在后金军退兵后,朝廷却将他治罪。其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很多朝中大臣认为是袁崇焕将后金军队放入关内,纷纷向崇祯上书,称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第二是因为后金也设了离间计,称袁崇焕与己方确有约定;第三,魏忠贤的余党落井下石,趁机弹劾袁崇焕擅自与后金军议和,以及擅自杀死毛文龙。

对袁崇焕的评论一直争议不休,双方的反差巨大,有人认为袁崇焕是一个大忠臣,是一个抗金英雄,也有人认为袁崇焕是明朝的罪人,直到现在也还没有盖棺定论。所有言论中对于袁崇焕持否定看法,主要是由于两个罪名: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

其实这两点从表面上看,都没有冤枉袁崇焕,擅自与后金议和确有此事。在努尔哈赤病死后,袁崇焕没有经过朝廷同意,便擅自修书议和。而在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初期,朝廷明令禁止将物资里面等物卖给蒙古,因为蒙古买到这些东西之后,转手就会和后金国交易。但是袁崇焕为了寻求蒙古的支持,从战略上孤立后金,依然私自和蒙古部落发生交易。虽然他有他自己的用意,但在朝廷看来他确实是擅作主张。

至于毛文龙,也是袁崇焕在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首肯之前将之斩杀。毛文龙虽然性格桀骜不驯,但是一直在后金后方领兵抗金。袁崇焕认为毛文龙不服管教,便找了个机会,以12条大罪为理由用尚方宝剑将其斩首。在杀死毛文龙后,袁崇焕为了安抚毛文龙原先的部下,增加了不少军饷开支,但依然没有处理好善后事宜。

乾隆皇帝认为袁崇焕:“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深可悯恻。”因为袁崇焕只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因为明朝皇帝无能,最后导致他被杀,是值得同情的。站在敌人的角度上赞扬对手,这种评价看起来似乎非常客观。但实际上,在清朝所编著的《明史》中,删除篡改史实这种事情也并不少,所以也未见得乾隆皇帝的评价有多么正确。而且对于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来说,也不太可能有完全正面的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朝廷欲杀袁崇焕,那么这两条罪状便足以要了他的命;但如果朝廷还想要用他,也可以用“功过相抵”之名,留他一条性命。袁崇焕固然有自己的问题,崇祯皇帝也确实多疑,君臣不能一心抵抗外敌,实在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