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纳入中考就象一个重磅炸弹,让感叹祖上三代都没有艺术细胞的家长直呼:“傻了”!琴棋书画样样不通,孩子的美育分怎么提?

把语数外当成首要鸡娃目标的家长也很晕:现在的主课学业已经很重了,将美育纳入高考,孩子的负担不是加重吗?美育教育有什么用?培养艺术家吗?“艺术家”能养活自己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去适应新的中考改革?我们的老朋友,上海英锐国际教育总经理、

两个混血儿的妈、深耕戏剧和素质教育多年的Sandra建议大家换个角度看问题。(回顾:)

(为方便阅读,以下为第一人称)

美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大家先别陷入误区。

养孩子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就是美育。

带孩子朝观日出晚观日落,闻花识香;看演唱会,听相声,讨论嘻哈是美育,参观大英博物馆、罗马斗兽场、太庙是美育;教孩子穿衣打扮、绘画弄青也是美育……

「美育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而美感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与享受是人的天性,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会被漂亮的人和物吸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为什么还要在学校教育层面谈及“美育教育”呢?

美育教育,并不是从无到有去构造孩子的能力,而是去挖掘和激发他们内在对美的感受,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美育教育不是去灌输他们一套关于“美丑”的标准和准则。

美育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各个学科中。

就拿中高考“三巨头”来说,语文可通过文字有机地传递美,让孩子欣赏美,比如在诗词中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瑰丽,在小说中认知人性的美好与丑陋等。

即便是数学,也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比如著名的笛卡尔心形函数,是非常浪漫的数学模型,再比如三角形的稳定之美等。

以英文学习为例:在英锐,我们开设了一门课程叫批判性阅读与写作,有古代文明、侦探推理、环境、名家名篇等各种不同的主题,老师会带领孩子探索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感受早期文字的形象美,去学习侦探故事起承转合悬疑铺设的情节构思之美,去领略和探讨世界领袖的人物性格和魅力的人性之美......

这些看似“工具性”的学科,美育也蕴含其中,至少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孩子拥有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

美育考试不是吹拉弹唱技能测评

尽管现在“美育”将以怎样的形式进入中考系统还没有具体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终绝不是考察学生“吹拉弹唱”的技能测评,不然会违背将美育纳入中考的初衷。

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大相径庭。美育是一种全面性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后者是艺术层面专业性的技术教育。

就拿戏剧课程来说,这也是学校美育包含的课程之一。它虽然包含了音乐和舞美等多门艺术内容,但并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和舞蹈家,声音和肢体只是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丰满戏剧整体呈现效果。

我遇到过很多学习戏剧的学生,他们没有任何声乐或者舞蹈的基础,一开始也会因为担忧自己五音不全、肢体僵硬而感到害羞和胆怯,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接受老师课堂的引导,能够逐渐打开自己,加上自己本身对剧本和角色的深入理解,自然就懂得如何更好地运用自己的声音和肢体,每一次的结课他们都呈现了精彩纷呈令人惊喜的舞台。

我们有从小学生到准大学生的戏剧“新手”,不管他们在哪一个阶段来敲响戏剧的大门,最后总是会有满满的收获和喜人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审美能力无法被AI复制和取代

家长内心最深处的疑虑大概还是在于美育教育有什么用?美育教育在学校将以艺术课程为主,可能会使得家长将美育和艺术划上“恒等号”,认为这是一套培养艺术家的课程。

确实,功利的来讲,美育教育的结果很难被量化,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手段。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结果颇为意外:毕业 1-5 年的学生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 6-10 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 11-15 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 16 年以上的则提出:艺术最有用。

可见美育的影响是深远而积久沉淀的。

马云也曾发表过意见:“音乐课、体育课和绘画课是必修课,数学和语文慢慢来。因为现在的教育急缺艺术教育,反而一个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我没看到过谁不会算数的……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艺术,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这段话也许过于绝对,但不无道理。未来必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多工作可能逐渐会被机器取代。而创新和审美能力,是无法被复制和取代的。

从长远发展角度,美育教育是大有用处的。这个“有用”也许无法直接且快速地转换成物质的有用,但是它所培育的感知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的利器。

音乐、体育、美术,这些东西让孩子真正成为了一个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未来社会“单向度的人”将不再是聚光灯追逐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理性的智识培养与美育教育并不冲突,而是应当互相协调平衡促成全面发展。

今年我们戏剧班就有一个特别的学生,早早就被保送国内顶尖学府,各种奖项拿到手软。一个非常典型的理工男孩,在这个夏天选择敲开戏剧的大门,就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从现有成绩来看,他可以说是令人歆羡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同时他又过于内向、羞于表达。在戏剧学习中,他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比想象大,学会不断突破自己和表达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是美育教育无可比拟的力量,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性格、气质,激励人的精神。

我们再看看真正的国之栋梁——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农业学家袁隆平科研之余喜爱弹奏小提琴,建筑大师贝聿铭如果没有独到的审美能力,仅仅凭软件工具建模,怎么能打造出卢浮宫、苏州博物馆等众多举世称赞的建筑作品?

他们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素质驰骋在各自的领域里。美育不仅仅是视觉美学的培养,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拓展思维能力,并且丰富情感促进和谐人格的形成,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才是美育的内核。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唤醒美育教育,让孩子学会发现美,学会创造美,成为一个更美好更强大的自己。

英锐国际教育与此次改革《意见》秉承着一致的理念与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戏剧课程外,还有批判性阅读与写作(CRW)、公共演讲以及学术辩论。通过这些个性化的国际课程,为中国学生提供素质教育,弥补应试教育的短板

文理课程立足长远,旨在挖掘潜能,开发综合能力和培养思维模式,塑造不可复制无法替代的软实力,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从容自如的应对复杂多变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