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可能一个工作3年的大专生的收入远高于一个工作3年的博士生,就像一个气象预测模型的设计师的收入比不上一个评论搜索算法的码农。

来源 |悲了伤的白犀牛

图片来源 |网络

最近,我一个前单位的同事跳槽去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了,电话里他按耐不住兴奋地给我说——“真没想到年薪竟然能给到这么高!”

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家庭背景不错,海归背景,在单位里是绝对的业务骨干,收入肯定能排进top10%,连他都忍不住高呼“年薪竟然能给到这么高”,那肯定是很高了。

他从事的是通信相关的研究,工作十年出头了,专家级的业务骨干,但他在原单位年薪应该在50万左右,而跳槽过去做的工作是云通信产品研究,工作难度可能甚至还会有所下降,毕竟一个是基础层面的研究,一个是应用层面的研究,孰难孰易,一眼便知。

所以,我非常能理解他兴奋的心情,成年人的世界不能只有理想,还要吃饭。但我有点不能理解的是,一个技术能力、知识储备、工作经验都完全一样的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他得到的可能会是三倍、甚至五倍的差距。

这是为什么呢?肯定是哪里有些不对。

毫无疑问,当前最火热的行业就是互联网行业,秒杀了此前的王者金融行业。一是体现在互联网产品大规模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

二则是体现在互联网以极具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就像一个黑洞一样源源不断地吞噬各行各业的人才,甚至一些在其他行业表现一般的人才,互联网企业都能给出很丰厚的待遇。

这让人很疑惑,难道衡量一个人才的价值不应该是他的能力水平吗?为什么当他的能力水平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他的价值反而成倍增长呢?

再举一个例子,我大学时候的一个物理系的朋友,现在在一个企业里做一些新材料研究,据他描述,他的工作难度和强度都非常高,涉及到很多物理和计算数学,远非互联网从业者所能比的。

他原话是——“你让互联网的顶级工程师来这,保证他啥都不会”,事实上,他智商是非常高的,但现实是,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好,今年才紧紧巴巴地凑够首付买房结婚。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计算机系的师弟,小了四五届,毕业也就5年吧,现在在某知名互联网企业做游戏,早已买房买车、就等着迎娶白富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单纯比较二者的工作难度和强度,我相信分子材料研究的难度肯定远远大于游戏开发,很多传统行业需要经过非常系统的学习,对专业知识有很深刻的掌握才能去做,而今天大部分码农其实通过简单的几个月的培训班就能出师干活。

但二者得到的回报确实截然相反的,很可能一个工作3年的大专生的收入远高于一个工作3年的博士生,就像一个气象预测模型的设计师的收入比不上一个评论搜索算法的码农。

这种反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试图拿这个问题去问很多相关行业的朋友,得到几派不一样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互联网的高收入是高风险换回来的,互联网本身发展不是很稳定,吃得也是“青春饭”,一波一波的新人的涌入会很快把老人拍在沙滩上,君不见现在35岁已经成了互联网员工的分界线了,过了35岁走不上管理岗,下场会很惨淡。而且互联网加班情况非常严重,对员工身体的透支较大,所以很大程度上,高收入其实是身体健康透支的补偿。而传统行业能提供的是相对宽松的工作时间,如传统软件外企,很多30多40岁的人,这帮人能力经验都是极强的,没有去互联网公司,大都是需要时间照顾家庭。

第二种意见:价格是由需求决定的,跟能力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互联网行业当前是人均利润率最高的地方,因此员工收入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跟工作难度高低无关,主要还是因为互联网公司有钱。而且互联网公司需要大量的人去高速迭代,需要和传统行业抢人,所以必须出高薪。

第三种意见:一个人才的价格并不体现在其工作难度上,而是体现在其带来的价值上。大部分基础研究的难度虽然高,但是产出很低(失败率高),大部分研究对普通人生活的模式没有任何改变,正如我们绝大部分专利自研究申请出来后,就一直束之高阁,并不产生任何实际价值。而互联网应用虽然难度低,但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第四种意见:当前这种状况是不正常,不健康的,不利于社会整体行业的发展。如做工程软件的人拿的还不如做应用软件的人多,而在开源体系下,应用软件其实相对是容易的,“搬砖”而已,在利益的驱动下,所以所有人都跑去做应用软件了,结果基础软件就没人去研究,数据库引擎,操作系统等底层的东西没有人去关心。在华为等一系列事件上就体现出这个苦果了——ansys,fluent,各种eda软件等等,基础层面的东西我们啥都没有,而这些软件一旦被禁了,轻易就掐住了互联网行业的脖子。

靠淘宝、微信、滴滴、美团、头条、抖音是建不起高楼大厦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