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一九四〇年前后,曾任职上海《杂志》社记者朱慕松先生参观了大同城及云冈石窟,并写下了三千六百余字纪实随感。文章详细介绍了当时大同城内些许状况及云冈石窟没落的景象。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为:《从张家口到大同》、《萧条而仍不失都会性》、《大同人的悲哀》、《久盛楼与日本料理店》、《云冈石佛寺》、《大佛莲座陷入土内》、《被毁佛头九十一》。本纪实收录在于1944年6月出版的《塞北征程》一书中,以下系文章全部,照片为小编所配,在时间上同内容略有不符,特此说明。

大同和云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同和阳门)

1.从张家口到大同

高度达1.050.036(1050米—1036米公尺的大同盆地,是属于黄河地带的。从张家口到大同,沿路可以看到穴居人民原始型的生活。一路上,连绵的是阴山山脉,从山脉上流下来的水,往往把地质松散的黄土层,围成一条条深深的峡谷。

(▲大同周边乡村的土窑房)

记者到达大同,前后有两次。第一次是从张家口傍晚开的列车,到大同已经夜深沉时。出站时,幸亏遇着一位相识一年的同业,老远从城里赶来欢迎。塞北之夜凉如水,大家握手,想不到,在塞外碰头,感到掌心的热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同火车站)

只有四辆的洋车,出来的旅客到有几十位。从车站到城里,有好几里路,那天电灯厂的电线坏了,没有电灯,只好在黑暗里摸索前进。快到达城门前的时候,同业叮咛着说,“这里不比南方,还是在第一线上。进门时得鞠三次躬,还有对中国警察得恭敬些,免得吃眼前亏,来吧,你照我样子做好了。”

(▲鼓楼下的车夫)

第一次对大同的印象,恰是黑暗的城街,蓦然转了一个弯儿,在胡同口煤气灯点燃的光亮辉耀如白昼,是家大户人家,人声嘈杂恍若蜂蜜窠,同业悄悄的说:“是家赌场,从乡下上城的农民,当倾家所有,一掷千金的。”

(▲民国时期的赌徒)

又拐了几个弯,突然有电筒的灯光,借着光看去,几个穿西服的汉子,大摇大摆的走来,神气十足,“是警察局的特高科人员,当地南面王。”同业等他们走过后才说,“去查旅馆吧,旅客们又得碰到了别扭了。”

初会大同之夜,如是印象而已。

2.萧条而仍不失都会性

大同是北魏旧都,武帝于天兴中(297至403年)建庙宇于此,是以前山西省第二个都会,全城大都是佛教徒,历来的宗教建筑,伟大宏严,古迹极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严寺大雄宝殿)

矗立在御河(又名玉河,是永定河上流,入桑干河)的城墙,是明初防蒙古族侵袭,由大将军徐达修筑。经过清初的重新修理,是很巍峨的。不过在北门口耸城的城楼,炸成很多洞眼,是硝烟的遗迹。

(▲民国时期的御河)

大同城里的市街,非常整齐,如同“田”字型,东南西北四门。一共四条直线的街,四条街的正中是四座雄起的牌楼,是市中心的地点叫“四牌楼”的。住户的居屋都建筑得非常考究,现在大北街,许多日本的料理店、宿屋、酒吧建成“大同银座”,变换了大同艺术性建筑的风格。

(▲清远门门洞)

原来大同城内,家家户户的住屋,屋脊上都有美观的龙头和宝塔,依照北平宫廷造的。传说在清时有一个得宠的臣子是大同人,告老回乡前到宫里去辞行,很依依不舍,皇上问他有何所愁呢?他说他爱宫里的建筑,皇上就准许他在家乡模仿,过后家家户户依着样子造了房。

(▲武定街)

大同在事变前很繁荣的,现虽萧条仍不失它都会性的原因,第一是晋省和塞北交通中心,有同蒲路、同并公路、又是平包线的中心,塞上居民到山西去,是必须经过的驿站;第二是塞上的工业区,有规模很大的酒精工厂、制粉厂、火柴厂、洋灰工厂、蛋粉工厂、啤酒工厂;更重要的就是临近有万余矿工的口泉煤矿。

3.大同人的悲哀

大同在事变前,有过它的繁荣。那时晋绥的粮食经此运转,平津的轻工业出品,由大同分散到晋北内地,形成了晋北经济的重镇;大的银号、百货公司粮食号纷纷设立;这些大资本的经营,大老阎是山西的军人,军长司令,莫不有他们和绅商合办生意经。这是大同军政绅商,过着很奢侈的生活。平时百姓也因为商业景气的缘故,吃惯、用惯。大同女人,更悠闲的把整天的工夫,用在修饰上。单是梳一次头发就是费了半天时间,山西人原是节俭著名的,在大同一反其常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同妇女)

事变后,大商店也毁了,一切的商品走上了统治的道路,商业失去了他集散的重心。个人的盈利一落千丈,大同人的家道中落,一向爱场面的习气是改不了,他们情愿把金钱花在房屋、家具的装饰和衣着的考究上,没有余钱再能顾到吃的问题。除了一批鸦片商,赌场老闆和警务人员外,看着大同人,穿的好,住的好,背着人家吃着粗糙的油面,和价最低廉的一种土产——大芷蓝(形如蘿蔔的食品)、荤菜是一个月也难得上口,这是爱场面的大同人的悲哀。

(▲清远街)

4.久盛楼与日本料理

这是城里人的话,乡下人还是节俭和刻苦的。都从山西来的,在峰峦起伏贫瘠的地带,是在远离家乡去走口外,到河套或张北商都。山西农民的拓荒殖边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他们身穿布袄,头戴羊皮帽,把被铺扎在木棍上端,就肩着木棍,去走他乡,到处为家。

(▲民国时期出行的大同百姓)

大同城现在居民是六万,其中,日侨八千五百人,市街上触目的是“鸦片配给所”,饭庄有贴着布告,民间私藏鸦片者,须送官家收买,否则严惩。以树立清查制度,由官家统一“配给”。

(▲司令部街)

大同的居民,多信仰佛教,平均每十户有一家庙宇,现有许多改为机关学校和驻扎军队处,可是上华严寺的工精细精美绝伦的壁画、下华严寺的大佛座、南寺的佛塑,都有它艺术上的价值。后两庙宇,因材料贵、修理不起,有的侧殿已经荒颓了。

(▲华严寺神像)

大同的九龙壁在大东街高五丈、宽二十丈,嵌大龙九条,壁周绕以小龙无数。本为明王府照壁,建于洪武九年(1376年),很生动。离别大同前会去“游龙戏凤”所在地——酒(九)楼巷,传说是明武宗(1506年)在这里和卖酒的李凤姐相见之处。久盛楼的原址现经改为日本料理馆,过去帝王的艳史,只好出于想象。

(▲九龙壁)

近于燕山支脉恒山山脉的浑源广灵等地是在大同的南边,共军依山做活动的区域,现在日军正进行讨伐。大同城内成军事后方的情景象,骑兵队的巡逻、军用车的往来,有一种紧张气氛包围着。

(▲大同药王庙)

5.云冈石佛寺

从大同城去云冈,原有长途汽车可以通达石佛寺。记者第一次去大同时,恰巧因为防疫的关系,交通工具停顿着。隔了约一个星期重去,别路的汽车已经恢复,去云冈的还是中断。从大同城到云冈只有三十华里,沿路是燕山险境,不过到了大同,就抱着非去不可的决意,顾着一辆车就独身出西门,向西北方去了。

(▲观音堂)

经过了黄土沙砾的大道,到小站村。穿过朴实的山西村落,就走上山径,在连绵如云的武周山的羊肠山路上,这一条山路是新铸成的。以前是沿着武周河,常常因为地势低洼,受山洪冲断。新的公路迴迂山坡上,就此较好的多。途中经过观音堂这小庙,前有一座三龙壁,是明代的建筑,三条琉璃瓦的各不同样色彩的龙,有生动的飞舞的塑影。庙很古雅,如小城郭。过此是起伏的山道,每隔一丈就有爱路的农民在守哨。日夜站着,饭也从家中送到山坡上,一个个披羊毛袄,面色被阳光晒得黝黑,服装和神气就像原始民,他们辛劳的守望,保障着公路的安全。因为在山道上,只要在断崖旁的径上,把泥土掘松,就能使载重车反身陷入丈餘的河流中。

(▲云冈石窟)

山路的斜坡很高,记者常从车上下来跑着翻过山头,终于在两个钟头后,看到前面云冈堡许多洞窟的全景。这时内心的欢愉,是不能把什么来譬喻的。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伟大艺术,开始雕刻是在公元四五三年(魏兴安二年),由高僧昙曜,到武周山,在北魏主者允许保护下,开了五所的洞窟。过后皇家绅民都热烈的接着开凿铸造,经过了三十六年间,成其大功。

6.大佛莲座陷入土中

现在眼前的云冈石窟中央是翠绿琉璃瓦屋顶的石佛寺,建在靠山上,共三层楼顶云,同冈堡的山几乎相等了。经过石阶入正殿,在楼下只看到高约六十尺的大佛,只能仰视,平面看去,是看不到佛的全身。只好一层层走上去,到最高一层方能和大佛的头部相对,这一窟的大佛像是经过修饰的,佛身装上了金。四壁浮雕涂上了新的色彩,有的地方还补上了彩,失去了原有的素朴,看到大佛的面姿,还是法相庄严、容颜慈祥。

(▲云冈大佛)

在石佛古寺的阿弥陀佛洞和释迦佛洞,佛像都是涂上了金,古寺的楼阁遮掩佛的法相,其余都在露天的石窟里。石壁长约数里、一共有大佛二十四窟,小窟七十一洞。沿山走去,佛窟连绵每一洞里莫不有古代宗教艺术的宝藏。

(▲庄严法相匾额)

在云冈石窟里,读者最熟悉的大佛像,到并不是石佛寺里装金的,而是白佛耶洞的露天佛,原来这石窟的前面已经全部崩坏,佛像已经全暴露在外面,从一里路外看云冈,望到的是寺庙石窟和这尊大佛。因为露在外面,便于全身摄影,所以读者所看到的云冈石窟多半是这一尊。这伟大的露天佛,是坐的形象。从膝以下的莲花座已经淹没土内,全像的慈祥庄严,令人惊赞的说不出话来。

(▲云冈露天大佛)

再有在第八窟的顶上所雕的“飞天”,这美丽的塑像,正同希腊的浮雕,是不容易见着的,中间是朵秀丽的莲花、花瓣四开,周围绕着半裸体的飞天女神,头上有着圆圆的光圈,飘在天空、柔若无骨,内体是丰满、面阔是慈蔼,肢臂融圆,一个个飞舞的姿态实在是美妙呀。

(▲云冈飞天造像)

7.被毁佛头九十一

记者到一个个石窟去观览着,有许多的荒僻的石窟,爬山拨开荆棘去看着宝藏,以饱眼福,关至岩石把裤子也划成几条缝,还是恋恋不舍的。可惜的许多的佛头都被古董贩子,把刀斧凿去,任意的破坏。使得许多石窟里的佛像成了残缺不全,一共被毁掉的佛头,是九十一个,正是古代艺术云冈的浩劫。

(▲云冈石窟山门)

云冈石佛是值得留恋的,其中一如来、一飞天、一肢、一葉,莫不精巧绝伦,从一微细的小石佛就可以管窥千年以上古代朴实艺术的大千世界。到云冈去,看到佛像的真和美,一次又一次的收获,十次百次,每次都可以获得新的启发。

(▲云冈匾额)

云冈石佛是佛教全盛时代的结晶,从石窟里,可以管窥以前佛教的生活——行脚僧云游四方,在中意的地点,大概是流溪旁的断崖上,开凿着石窟(起初单是石窟,后来雕刻出使人膜拜的石佛),每日向村中乞讨,赴河中饮水,接着静坐窟中,以修正果。至于附在石窟前的庙宇,都是后来的演进罢了。

(▲民国时期的云冈石窟)

现在的云冈村是很荒凉,只有寺的对面有家照相馆出售照片和汽水。想在村中找到膳宿处,是还没有的,这使长途以朝山进香样心情,还参见石佛的游客,不能有一日以上的耽搁,在暮色苍茫里,记者也只好挥一下手和石佛们作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