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王之乱的副产品,青州之乱

公元306年,正进入西晋八王之乱中的收尾阶段,东海王司马越和河间王司马颙在中原厮杀正酣,这时,青州地区,属于山东半岛的惤县(今黄县和招远之间)县令刘柏根起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柏根身为县长,属于体制内阶层,其工作除了本县GDP的增长,还应该帮着中央政府强力维护地方治安和稳定。司马越大军开到前线,后方空虚,而惤县远离战区,受破坏较小,并且辖区内没有发生流民的闹事,也没有发生民众的不满事件,刘柏根应该舒舒服服当他的县长才是。

可是,最没有理由反的刘柏根反了。

县长刘柏根的起义,比羯人石勒的启蒙人,村长汲桑容易多了,因为他是一县之长,什么都是现成的,有地盘有钱有粮还有人,更重要的,他下面的官僚机构可以全盘接收,很快便聚集了上万人众,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家道殷实,富有才干,“博涉书记”的英雄—王弥。

王弥,史载“学术勇略,善骑射。”在青州地区闻名遐迩。江湖人称“飞豹”。

王弥家中富庶,喜欢旅游,年龄不大便走遍了南北西东,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的想一想,他最怀念的,还是他在京城洛阳“游侠”的一段时间。

果真应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话,在洛阳王弥遇见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个是隐士董仲道,董仲道见到王弥,便给他下了一个结论“君豺声豹视,好乱乐祸,若天下骚扰,不作士大夫矣。”

一句话影响人一生的事例很多,最普遍的莫过于座右铭,但座右铭往往是普遍道理的体现,很多人根据自己的感悟都可以拿来用,但受到只针对自己的特定的一句话而成功的人却不多,最为著名的有两人。

一个是曹操,曹操能排除艰难万险而最终修成正果,很大原因便是靠了许劭在“曹操微时”说的一句话:“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后“大悦而去。”凭着这个信念,历经“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等诸多的艰难险阻,却依然斗志不减,最终得以登上皇帝宝座。

一个是武则天,武则天以袁天纲的一句话:“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作为信念支撑,以一介女流,历经几多生死却始终信念不倒,最终得以实现梦想。

董仲道的一句话也影响了王弥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影响王弥的人便是匈奴汉王刘渊。在洛阳和刘渊的一段交往,让两人惺惺相惜,颇有英雄惜英雄之意,刘渊早有复兴匈奴之志,认为王弥是自己可以依赖的人,称王弥是“适足为吾耳。”之人,对王弥今后道路的选择意义深远。

自洛阳回来,王弥便比往日成熟了许多,因为此时的王弥,胸中已被理想充满。

一切似乎是天意,王弥梦想的一天来到了。

县长刘柏根趁腐朽的晋王朝在前线忙于内斗,东莱半岛空虚之际,毅然发动了惤县起义,从此,王弥便沿着董仲道的指引,走向了反抗腐朽晋王朝的道路。

二、游击口诀:退,再集亡散

其实,就算刘柏根不发动起义,王弥早晚也会有动作,只不过王弥想睡觉,刘柏根就递给了王弥一个枕头而已,没有刘柏根的枕头,王弥还是要睡觉的。

起义部队最缺的是人才,刘柏根知道王弥的名头,见王弥来投,大喜,立刻封他为长史。

刘柏根在惤县誓师后,考虑到惤县背靠大海,缺乏战略纵深,防御起来很困难,便开始了西征的战略行动,其首要目标便是青州首府临淄城。

攻打临淄城乃是刘柏根左倾冒险军事主义路线错误的体现,占领反动势力强大的大城市虽然在政治上能起到轰动效应,但以革命力量弱小的起义军与强敌抗衡,无疑以卵击石。

虽然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青州都督司马略弃城逃走,但幽州刺史王浚则派兵南下进行反扑,起义军立足未稳,城内各政权尚未巩固,在王浚的猛扑之下,起义军英勇顽强,节节抵抗,怎奈力量相差太过悬殊,刘柏根身先士卒,率领各路义军奋勇作战,最后竟牺牲于阵前。

在危机时刻,王弥挺身而出,接过鲜血染红的刘字大旗,率领余部杀出重围。

刘柏根的牺牲,是起义军的重大损失,广大指战员悲痛异常,他们痛感自己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志。

王弥更是感到了肩上重担的沉重,临淄城下的失败,让他认识到对敌武装斗争的复杂性,他开始检讨以前的斗争策略,经过敌我形势的分析,他很快便做出了新的战略决策。

司马越主力虽然悉数调往前线,但后方势力仍然强大,且越往西反动势力越为集中,王弥依然决定调头往东,进入山东半岛的崂山山脉。

在这里,王弥很快便显示了其过人的能力,《晋书》上记载,王弥“弓马迅捷,膂力过人。”

由于崂山地区远离腐朽政权的统治中心,在这个反动势力鞭长莫及的区域,王弥便得以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他的每次行动极具“权略”,必先进行周密的计划,将有利和不利因素悉数考虑,其计划制定之完备,从来没有遗漏过任何的可能性。

他还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改编,使得部队战力大为提高,面对强敌提出了著名的“退,集亡散”四个字游击战术,通俗的说,既是敌进我退,失败后分散突围,再到指定地点集中的战术,注重保存有生力量,而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一时间,崂山地区的穷苦民众踊跃参军,起义队伍得到空前壮大。

王弥开辟了一块长广革命根据地。

三、在聪明人苟晞的打击下,聪明人王弥心领神会

王弥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正将游击战争进行得风生水起之际,却遇到了克星。衮州刺史苟晞到青州担任了刺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苟晞灭了汲桑和石勒率领的独立的羯人军团后,被司马越调任青州,主要目的就是要苟晞剿灭王弥。

苟晞是个能人,他的能干就在于其行为做派不会千篇一律,而是随环境而变,他在兖州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对自己的亲戚和普通人能做到一视同仁。而到了青州却一改在衮州的行事风格,上车伊始便以严酷刑法立威,并让自己的弟弟苟纯担任青州太守。

苟晞对付王弥的主要手段就是割裂人民群众和王弥的关系,一旦抓到与王弥有牵连者便大肆杀戮。一时间苟晞杀得青州人人害怕,被青州人称为“屠伯”。

苟晞的铁血手段很快便见到效果,群众再不敢与王弥来往,缺乏群众的支持,王弥的根据地面积便大为缩小,粮草补给极为困难,内部也出现逃兵,战力锐减。

苟晞见时机已到,便命苟纯围剿,围剿军采用“围三阙一”策略,将王弥赶出根据地、进而赶出青州。

苟晞大败王弥,只是希望给王弥一个教训,让他不要在自己的地盘上闹事,但苟晞并不会剿灭王弥,因为他明白,剿灭王弥之日,很有可能也是自己的末日。因此苟晞并不希望王弥死。王弥也不愧老游击专家,大败之后,依靠“退、集亡散。”四字游击战略,收拢溃兵,声势又振,而王弥也不再在青州和苟晞硬碰,而是在青、徐、兖、豫四州进行游击。

王弥辗转于青、徐、兖、豫四州,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四处攻城略地,攻占一座县城便开仓放粮,打土豪分田地,杀官员,穷苦百姓踊跃参军,军团人数很快便激增数万。

王弥是个聪明人,他在一系列的运动中,似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规律,只要他的部队运动到了青州地盘,便会遭到苟晞军的猛烈打击,但并不对自己赶尽杀绝,只要离开青州地盘,苟晞军便立刻退去。

发现规律的王弥终于明白了,苟晞是要将自己赶出青州老巢,只要自己不回青州,苟晞便不会与自己为敌,但青州却是自己建立根据地的理想场所,没有根据地的部队又决难持久。

王弥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他有了个大胆的设想,进而很快转化为一场大胆的战略行动:

趁天下大乱,司马越的主力尽数布置在外围,京城洛阳空虚之际,千里直捣洛阳,此举若能将皇帝控制在手,无疑大业可成。若袭击洛阳不成,便北渡黄河投靠刘渊。

于是,王弥军团开始了其长途奔袭洛阳的作战行动,自山东泰山(今泰安)一路南下,攻占鲁国(今曲阜)、谯(今亳县)、梁(今睢阳)、陈(今淮阳)、占领汝南后,调头往西北占领颍川(今禹州)、襄城,最后攻占了重镇许昌。

但王弥军团的辉煌却止步于洛阳城下,洛阳城高墙厚,城门日夜紧闭,司徒王衍带着百官坚守,司马越的五千援兵也赶到城内。王弥久攻不下,便在城西的七里涧筑起大帐,准备打持久战。

王弥之所以敢在京城脚下扎下营帐做持久状,是因为自一路南下以来,所遇之敌无不望风披靡,因此轻敌起来。王弥以为城内晋军绝不敢与自己野战,疏于防备,没想到被城内晋军突然突袭,王弥大败。

既然洛阳不克,王弥便按既定计划,北上渡过黄河入山西投奔刘渊而去。

刘渊见老朋友来到,自然大喜不已,立刻便封王弥为司隶校尉,加侍中。

刘渊先后获得羯族石勒和汉族王弥两军加盟,实力大增。

北方的态势,多个反晋武装归于刘渊麾下,形成汉、晋二强对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