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店独杆轿舞仅流传于

建安区灵井镇一带,

却曾在全市产生较强的影响力。

它始于清乾隆年间,已经濒临失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独杆轿舞入选

许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许昌市非遗中心“复活”的独杆轿舞 李启东 摄

01

独杆轿舞始于清乾隆年间

“这就是独杆轿,很少见吧!会跳‘独杆轿舞’的人更不多见。”11月17日,在市群众艺术馆非遗展示馆,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唏嘘不已。

“建安区泉店的独杆轿舞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原许昌音乐家舞蹈家协会主席、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王文亭介绍,泉店有悠久的历史,曾经商业发达,烟行、药行和发庄等商铺林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前,泉店建有商会,陕西商人在此建有“陕西会馆”,可见当时该镇繁荣之盛况。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泉店古庙会。每年春节前后,当地农民都要组织排练表演社火,主要项目有舞狮子、划旱船、骑毛驴、推小车等,独杆轿舞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个。

据传,泉店独杆轿舞起源于一位性格古怪、言行放荡、做事与众不同的县官。一次,他去某地上任,让人寻一根长竹竿,一头绑上坐椅供自己乘坐,中间捆绑上横杆,由四名轿夫抬着,另一头由衙役用力下压,把另一头的县官老爷高高压起。县官老爷着官衣、戴官帽,在上面作出种种滑稽动作,引得人们阵阵发笑。其妻横坐一竹竿,两头由轿夫用肩扛抬,亦作出种种令人发笑之动作和表情。

02

泉店独杆轿舞别具一格

后来,这些动作被演绎为两种不同形式的独杆轿舞。一种舞蹈形式传到泉店村后,被勤劳智慧的泉店人加以改造。他们制作了无底小轿,去掉了独杆轿前的轿杆,仅保留轿后的半根轿杆,坐轿的夫人也变成了出嫁的姑娘,并且由男子扮演,形成了今天泉店村别具一格的独杆轿舞。

泉店的独杆轿是用桐木或竹竿做成的花轿,上边只有花顶,四面没有轿帘。左右两边没有轿杆,只有后面中间平插一根宽竹批,而轿前没有轿杆,后端安一个圆形小扶手。

轿前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是轿是轿真是轿”,下联是“步行步行真步行”,横批为“非走不可”。这副对联形象地把独杆轿舞的基本动作表达了出来。

轿中站一位头戴凤冠的新娘,两手提着轿帮。在后边抬轿的轿夫是一位丑角。轿两旁分别由三位妙龄少女帮轿。引轿的是一位头戴公子帽的新郎。有唢呐、锣鼓、弦子伴奏,一般以喜庆吉祥之调为主,如《百鸟朝凤》《抬花轿》等。轿中新娘唱的也是这类曲剧。

“上坡、下坡、过河、翻山时,轿夫的各种滑稽表演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王文亭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力求让这一舞蹈活起来、传下去

王文亭说,独杆轿舞传人张留成曾经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泉店村有两个社火表演团体,分别称为东道台和西道台。每年腊月二十三后,各商铺纷纷歇业,两个道台在当时商会的组织下开始招人、排练节目,以期在灯节前的表演争霸赛中夺得好名次。

自正月十三开始,两班人马上街表演,队伍绵延200多米,参与的群众有100多人。围观者更是人山人海,方圆十里之内的群众也前来观看。正月十六,这个场面达到高潮。独杆轿舞最引人注目,围观的群众也最多。独杆轿舞表演得好坏、观众的多寡成为两家道台胜败的重要依据。

因此,独杆轿舞的表演成了两个道台竞争的大戏,也成了人民群众欢度佳节的好戏。这种舞蹈后来成为社火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营造强烈的喜剧氛围,一般在春节前后上演,至灯节前达到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两个道台改称为“社”,分别称为“东社”“西社”,但性质不变。灯节期间,为烘托气氛,其曾多次到许昌县城表演,也博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成为当时许昌一景。

1984年2月,刘柳编舞、王文亭作曲,根据独杆轿舞改编创作的民间舞蹈《独杆花轿送亲人》在郑州举办的“河南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中,作为许昌地区代表团参赛节目,荣获民间舞蹈一等奖。

“下一步,我们打算借助传统文化演出,专门培养表演者,让这一舞蹈活起来、传下去。”王文亭说。

来源:许昌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