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国外,稍有条件的家庭都会配备一个家庭医生,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第一次接种疫苗,第一颗牙齿生长,第一次佐以辅食……这些都会被记录在案,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医生很是了解孩子的体质,对于这个人的一生,他们甚至比父母了解得都多,反观国内,又是何种情形呢?

在中国,就医现状就是没有私人医生,孩子生病就带去医院,医院里吵吵嚷嚷,排队挂号统统都很困难。不仅如今就医难,往后就医会更难,别看中国医院日日人满为患,但医院却也是年年亏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医院也开始"难营业"了呢?

一、中国就医现状——人满为患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国外医疗资源与国内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与现在大的医疗环境有关系,但总得来说却是受着各种各样的制约,最为典型的就是现在医院的一种现象——人满为患。

医疗费用高,难以看上"名医",没有床位等困扰着中国的医疗事业,更让那些真正需要就医的百姓们难上加难。有人说医院太少,医生太少,有人说医院要挣钱等等。不同的专家也给出了不同的分析和解决的方案。

实际上,就医难的问题远比这些答案要复杂得多,这背后所蕴含的问题也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无外乎以下几个:

其一,就医=健康的社会心理。

在中国,只要是身体稍有不适,那么大家一定会推荐去看医生。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得了小小的感冒就不辞劳苦到医院就医。

而在这种社会心理下生存的我们,其实本质上并没有错,因为医学的本身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医学也应该有正确的认知,不要放大症状,稍有不适就不必就医了。

其实,民众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也是因为无知和过度的商业宣传形成健康问题必然危及生命的大众认知,从维持生命的人性底层上滋生了心理层面的恐慌,驱动了盲目的就医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医患的共生社会关系。

一直以来,真正能够威胁到人类的只有微生物,除了机械性的伤害,器官衰老等问题以外,微生物感染是人类生病的主要原因,我国一直以来使用中医的方子,而中医本身就是讲究"望闻问切",看气色、把脉的方式也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手段。

在这样的诊断方式下,自然而然地就催生了所谓神秘的"名医"。很多有名气的中医名医,凭借着自己的经验,也能看好很多病,而有时候,这就是人体免疫力在发挥作用,但更多的人会把自己的康复看作是医生的高明医术,而医生也就成了中国人眼中的救命恩人了。

这里并不是说西方医患之间关系非共生,而是说西方人很少对医生有这种过度的"迷信"

在国外,因为外国人相信的是科学,很多时候他们生病治愈就是纯粹凭借药物,而不是像中国这样,老中医开方子,而这种对症下药的医治体系就打破了生命过程的神秘感,降低了医生本身所起到的作用,医生这个职业在外国人眼中,也仅仅是一种正常的职业。

即使在今天,国外也很少产出"德高望重"的名医,他们的医生更多的是经过多年基本训练,能够使用仪器设备检测治病的专业人员而已。

而中国医患之间的共生关系不是客观知识和技术之上的专业性服务关系,而是一个缺乏知识的扭曲化的医患关系,这形成了患者对医生的依赖,也加剧了医患资源的配置失衡。自然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的医患关系也就变得极其紧张,而医院自然就成了"超市"一样的存在了。

其三,药和医的商业利益。

对于医院来说,如今也早已不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的年代了,医生也要吃饭,而没有病人的医院无法生存,不开药的医生没有奖金,为了吸引到更多的患者,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在网上和医院大厅详细列着一大堆的医生的头衔,国家突出贡献、博士生导师等等。

而这些其实也只是代表了医生个人的学术成就,这与他们能不能看好病基本是无关的,这也只是为了迎合大众迷信名医的心理罢了。在这种现象的刺激下,原本处方药的制度设置是为了避免药物滥用,但如今反倒加剧了患者对医院的依赖,强化了医院的药物垄断。

在中国,现在社区性医疗的缺失,民众们有病也只能往医院跑。再加之大环境下医疗资源配置的失衡,直接导致基层、农村的人往大医院跑,造成了医院人满为患,就医难的困境。

相信看到这儿你也明白了,为何我国就医现状这么难,按理说在这种现象的刺激下,医院必定是高收入的地方,医生也必定是高收入行业,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下,医院却纷纷表示根本赚不到钱,甚至是年年亏损,这又是为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中国医院——亏损?!

其实医院之所以出现亏损,跟现行的运营方式、医改,现实存在的竞争等也不无关系,那么让这些医院亏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01:翻新

不管你身在哪个城市,一定会发现自己所在城市的医院几乎年年都在翻新,而资金从哪里来,只能是先向银行贷款盖楼,只不过翻新盖楼的确是一笔庞大的数字,以至于很多年后,医院还是动用着一部分营业额、流水、收入资金等偿还利息,利息尚且如此,本金数额之大便可以想象了。

尽管如此,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既然难以一次偿还,慢慢来慢慢还,到最后估计都不知道换了几任院长了。

02:开支

医院的开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其中涵盖着采购最先进的设备,进行职工基本的工资支出,福利及奖金的开销,再或者是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障,方方面面都要花钱。

除了这些开支之外,有时候公立医院除了日常的医疗服务之外,还需要承担政府的救灾、急救,以及响应国家号召,救治"三无"病人的职责,虽然国家会给予公立医院一定的公共财政补贴,但这只是九牛一毛。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部分的支出占比才是国家财政支出的6%以上,跟发达国家相比,这些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03:医改

很难相信这个政策会对医院经济情况带来巨大的影响,但实际上确实如此。年年医改年年难,有时候医院很是被动,随着医改深入,之前医院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药品,但随着政策调整,我国规范了医药的零售价格,将固定利率固定。

而后为了保障人民的权益,再将药品价格进一步下调,甚至有些药品的价格已经下降到了40%以下,可想而知,这对于医院来说,无异于丢失了一大笔财富。

不过尽管国家推出了医改来保障人民权益,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医院早已经想好了办法,从赚药钱变成了检查费。现在再去医院看病,你会发现医生给你开的药可能变少了,但你做的检查却是增加了一大圈。

04:竞争

医院也存在竞争?是这样的,而且尤甚,就像前文提到的,医院本身是块肥肉,只不过因为特定的原因才开始亏损,这些更是针对公立医院而言的,很多私立医院就已经对这些利润蠢蠢欲动了,这块蛋糕他们也确实分得。

医美、口腔、妇幼、牙科这些高利润的科室,相信你也发现,他们的门店开始越来越多,许多民营医院、私立医院也都想要分一杯羹,这就让公立医院在面对本身的竞争之外,还要再去与私立医院竞争,尤其是这些高利润科室,损失又被无限制放大,可想而知,公立医院经营不易啊。

05:口碑

公立医院实在不少,口碑更是各有千秋,再加上各自实力的问题,也导致了公立医院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就比如区域内的龙头医院,有着他们的特色科室,从来不会缺患者,甚至很多人不远千里前来求医。

但同区域内的普通公立医院,这可实在是有些不好过了,因为两方冲击,自己口碑不行,整个医院门可罗雀,有时候取个病号,因为病人少,活像是见了财神爷一样,可想而知,恶性循环让他们的口碑也是越来越差。

06:科研

但凡有点规模的医院,无论是公立医院,负责的工作不仅仅是临床,有时候还附带着教学和科研任务,这些科研经费虽然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助,但是随着医改年年改,补助型机制也在年年调控。

对于医院而言,科研需要多少经费呢?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无底洞",因为科研任务的结果很难说一定会有结果,更多的是专家花费精力,花费时间去去做一件也许根本没有结果的事,所以至少在科研最初的几年内,医院一直是属于亏空的状态。

对于中国医院来说,当下的情形很是尴尬,医院人满为患,在外人眼中看起来赚钱不少,实际上却一直亏本,长久之后这种现象将会对整个医疗行业产生巨大的损失,甚至会有很多医院选择倒闭不干,这样的损失对于我们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中国医院——变局

事实已成定局,医院亟待转型,当务之急我们应该找对方法,既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也要最大程度上的将整个行业重塑,面对行业重塑,我们又该如何求变局呢?

首先,利用不同创新解决方案"多点开花",促成"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对于医院人满为患但始终难增收的现象,可以将现代技术与医疗相结合,就比如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完全可以利用远程医疗打破地域访问限制。

应用程序解决医疗问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方式为临床阶段的医生带去新的知识,以平衡各区域之间存在的医疗差距。

其次,知识驱动医疗流程促进医疗数字化和创新。未来的医疗必定是一个以知识为驱动的模式。在医疗数字化和创新方面,让患者所期待的医疗保健服务一定程度上匹配最新知识体系和最佳实践,做到医疗一致性,实现高效且低成本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最佳体验。

而推动这一愿景的实现必将以数字系统为基础。无论推出什么技术,无论如何改变医疗服务,它都必须与知识驱动的医疗过程相一致。

再次,医院本身医务人员的转型。医护数量不足很大程度上也加剧了医院的满员情况,这其中与我国医院体制不无关系,很多医院的院长身兼数职,他们既是拥有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务工作者,因此要从体制改革入手。对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管理的重要方法就是落实医院管理自主权。

明确公立医院院长的职责,重点明确医院院长对医院的日常管理、资产运作、医疗行为负有的管理责任,以简政放权、扩大医院自主权、落实院长法人地位,实现公立医院的医院公益性、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服务效率,解决专家难寻的问题。

最后,从宏观上对医院进行精准把握。每个医院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性,而公立医院在承担社会责任、保证科研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国家的扶持,只有这样才会推动整个行业产生内生动力。

医疗无小事,这关乎十几亿人的健康,如同在文章一开始出现的那样,笔者只希望有一日中国医疗吸收国际之长,更好的发展自身,更好的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