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年年初,我和先生就想在居住城市周围的山上找地 方盖一栋房 子。 那时候我们把方圆100公里内所有有水库或植被好的山都看过了, 有的 地方离市区近, 但已经被比我们早醒悟的城里人占满 ; 有的地方虽稍远一 些,可还没有一家住户,我们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所以在山里盖房的 事就一直拖着。 直到六年后的一天 , 偶然得知百花沟的大山里住着一些城里 人时,我们的神经一下又被撩拨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幸运的是,那里的山顶上居然有一栋盖好的房子,要和庭院一起转让。或许是对庭院生活向往已久,当我们看到这座山里庭院,准确来说,是一座盖在山顶的房子时,没有任何犹豫便买下了它,全然不顾房子当时是否通水、通电、通路,对满院的建筑垃圾和丛生的杂草更是视而不见。买下后,我们才知道这里只有水电是通的,确切地说,只有电是有保障的。一开始在此居住的户数还很少,水尚能保障供应,后来随着住户增加,用水逐渐紧张……直到2010年,村里单独为我们山顶的几家住户拉了一条水线才解决问题。

而在这四年用水困难的时间里,我们曾多次借用邻居的吉普车拉水吃。而从市里通往我们山居短短的35公里路,也是到2010年年底才分4段彻底修通。四年间,我们每个周末来这里都要经过很长一段异常糟糕的山路,雨天的时候尤其难走,得在大大小小的水坑中穿行。十年后回头看,如果还是当时那种糟糕的情况,或许我们不会选择过这种近于自虐的生活。但今天我还是会自豪地说,我们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山居生活为我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远比这些困难要多得多。

有了山上的房子和院子,我们开始了真真切切的山居生活!由于远离市区,我们只有周末才能上山,加上财力、精力有限,所以当初就定下了以DIY为主、找外援为辅的造家方针,这就有了我们几年间始终忙不完但很充实且非常快乐的周末生活,其中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我和先生先沿着院子的围墙一点一点地挖了一条沟,因为那条沟下面埋 着条石。我们从沟里取出埋着的石板,用它们在院子里铺了一条石板路。挖的过程异常艰难,因为全是板岩,必须用镐小心地把石板刨出来,力量太大可能会把石头从中间敲开;力量不够,石头又挖不出来。

挖出的石板用来砌路,挖成的沟内填了土、种了树,工作量之大放到今天我们肯定干不了,也不想干,但那时候浑身充满了力量,就连当时发现土层下面有石板的惊喜到现在还依然记得。院子里石砌的休闲平台,也是我和先生到坡下一块块将石头搬上来,再由他砌成的。院子的地面最初基本是裸露的石板,我们需要在上面填足够深度的土用以种植,当有一亩大的地方都需要填上厚厚的土时,那真是个巨大的工程。由于当初对用土量心里没数,土也是山上的稀缺资源,所以院子里的土几乎是那几年“老公移山”填起来的。

门前的竹凉亭也是先生利用年假的几天一个人在山上完成的,真不知道 他当初是怎么把顶吊上去的!我们对房子也做了简单的装修。山居房子的装修和城里的没什么两样:铺地,刷墙,安装洁具、窗帘……不同的是,因为距市区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还要翻山越岭,市里可以将购买的材料免费送上门,但往山里运都得要另加运费了。为了省钱,我们决定自己做一部分工作,于是洁具和灯具的都是先生自己搞定的,虽然辛苦一些,但慢慢练就了一身本事,也就有了后来他自己独立做床、桌子、楼梯,甚至全部家具的漫漫造家之旅。每次到山里后我们都不愿意回市区。

这里没有嘈杂的人群和被污染的空气,每天早晨我们都被鸟语唤醒,被花香围绕;这里从不炎热,只有徐徐吹来的清凉山风;抬头是蓝蓝的天和大片新鲜的绿色。看书累了,远眺是青山,眼下是满园的果蔬花木,任何烦恼都会消散;想锻炼身体了,干活去!花园菜园总有干不完的活:锄地、推土、拔草、浇水……如果觉得运动量还不够那就爬山去,清晨或日落时分的大山很美,一定让你爬个够!

开春,院里桃花盛开时山里的院子占地近一亩,有了地,我们对种植的贪婪一下子就爆发出来 了。是的,种树是我们首先做的园艺工作。那几年我们恨不得把所有北方能种的果树都种到自家院子里。第一年,从同学那里得到五棵雪松,三棵种在了院子下面的坡上,后来我们规划在院里上层种花、下层种菜,便将剩余的两棵雪松种到了下层菜地中央。由于土地瘠薄,后来只存活了一棵,而这仅存的一棵后来也被刨了。我和先生当时很想种树,所以根本顾不得挑选树种,即便是城市街道绿化的雪松也不放过。现在来看,在菜地中间种雪松,实在搞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年,另一位同学帮着找来两棵至少有五六年树龄的法国大樱桃,还有杏树、石榴、柿子树等,可喜的是,种植后,它们全部成活。期间还有同学给了两百棵农大教授培育的薄皮核桃树苗,除分发给邻居外,我们留了七八十棵,雇请当地农民在山居外面的山坡上刨了树坑,梦想种出一片核桃林来。为了保墒,春天时我给每一个树坑都覆盖了地膜,但后来还是因为土地瘠薄、气候干旱,加上野草丛生核桃树苗全部死了。

第三年,又有同学提供了两棵有五六年树龄的苹果树、三棵柿子树、三棵黄金梨树和三棵桃树,除梨树外其他均成活。同一年还有从枣树种植区拉来的十多棵枣树,我们将其分种在下层菜地的两侧。由于果树太多,桃树又种在菜地中间,随着它们一天天长大,下层菜地几乎长满了果树。为了有足 够的种菜空间,我们只得又把菜地中间的桃树刨了。后来,两边的枣树长大后不结枣,我们就将其移到了邻居家。另外我和先生还从果研所、葡萄种植区等地寻来了无数个品种的葡萄苗。可惜有一年冬天极寒,大多数葡萄苗被冻死了,只剩下一个耐寒的品种。房子北面背阴处种植的巨峰葡萄倒是留了下来,只是疏于管理结果很少。除此以外,院子里还种了树莓、蓝莓等小型灌木,以及丁香、樱花、海棠等无数花灌木。据说可以补钙的小灌木我们也尝试种过。那几年为了找到好的果树品种,我把能叨扰的同学找了个遍,也多次一个人开车跑去很远的地方,只为了拉两棵大的薄皮核桃树或几棵好品种的石榴苗回来。累的感觉常有,但从未觉得苦。

最初几年,年年种树,好像自己拥有的土地不是一亩而是几百亩,又好像自己家是个果树试验站。直到2010年,栽种果树的任务算是彻底完成了——院子里已经没有多余空间可以容纳任何树了。随着树木一天天长大,移栽和伐树又成了我和先生后来的一项工作。

大多数人都喜欢鲜花,我也不例外,所以一直梦想着能有一个自己的大花园,四季都有鲜花盛放,可以随心采摘将其插到各式各样的花瓶里,放在客厅、卧室,或者厨房、卫生间。一直以为这只是个无法实现的梦,想不到有一天会买下山里的一栋大房子,还有一个很大的,可以种花、种菜、种树的大院子。

如果把园艺理解为造园的艺术,那我们造的园并不算成功。当我和先生匆匆买下这庭院的时候,对庭院设计一无所知。十几年前,中国的家庭园艺尚未起步,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哪怕是可以参考的花园图片;那时候我们没有任何规划,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全凭热情的蛮干,放到今天我是无法接受的,但当时被客观条件和做工水平所限只能那样做,当然也留下了很多遗憾。为了居住安全,我们先砌了围墙。如果是今天,我一定会细细思量:围墙是做铁艺的还是砖砌的?或是做竹篱笆的还是木篱笆的?通透的围墙边种哪种藤本月季更好?围墙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种,但要保持起码的美观,而且要和家的整体格调及周围环境相协调。可当时看邻居家砌了红砖墙,我们也忙不迭砌了一样的红砖墙,做工很粗糙,内墙甚至都没有勾缝。

院子里的步道,换作今天我一定会选择砖铺或石子花拼。仅砖铺就有很多种铺法,但那时候我和先生根本没有铺一条有情调的弯弯小路的想法,最终只是用水泥铺 了一条横平竖直很粗糙的园路。还有雨水收集池,虽然当时已经有了收集雨 水的想法,但具体怎么做我和先生根本没主意。于是就在院子里随便找了块地方挖了两个水池……放到今天,我一定会在形状、质量上好好把关。摸索造园经验其实我对花的认知及热爱不像那些从小就喜欢花或有花园情结的人。

最初,我对养花基本一无所知,虽然之前也在阳台养过,但都是以花枯死为结 局。后来才知道种花是有学问的,只是自己还没有掌握养花这门技术。即便十几年后的今天,自己依然不敢说已经学会了养花,园艺也一样,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虽然说园艺不仅仅是种植,但园艺必然首先要种植,只有了解每种花的习性以后,才能够超越“园艺不仅仅是种植”的层面,再根据每种花的花色、高低,以及自己家的各种条件等,通过搭配,造出美丽的花园。所以那几年,我尽量多地认识花,并尝试种植所有适合山居的花。种花和折腾庭院一样,我和先生非常盲目。十年前中国的家庭园艺才刚刚兴起,那时候自己认识的花没有几种,更不用说了解它们的习性了。这倒不怕,种植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年,我从农科院同学那里要来萱草,误打误撞从南水北调苗木基地讨来红景天、鸢尾、锦带、玫瑰等。当时只种植几种花,我忽然萌生一个念头,不妨把自己的山居生活记录下来,于是在网络上便开始了“快乐农妇”的博客记录。为了把花园建造得更好,那几年我一直四处寻花,只要能找来的都悉心种植。先生去英国带回的小丽花更被我当成了宝贝,我把它们从像小土豆大小的四块养起,渐渐地几乎可以装满两个大箱子,可惜的是有一年寒冬它们全部被冻坏了。但是也有好事发生,通过这些小丽花我认识了蔡丸子。因为我一直在博客上更新着自己的养花记录,正好看到她给我的留言,激动极了。

蔡丸子可是我当时买过的唯一一本园艺书的作者啊!感谢丸子把我带入如今在网络上已经不知踪影的搜狐焦点园艺论坛,让我认识了许多园艺高手,参加了许多论坛举办的活动,收获非常大。尤其是参加了2010年的“春之声播种大赛”,偶然种出的野花组合被丸子拍照后登在《时尚家居》杂志上,让我有了炫耀的“资本”,更有了把花种植得更好的信心。

山居的那几年,我把几本普及花卉知识的书几乎翻烂,买了无数与花园有关的书,从中挨个了解花的各种知识,比如某些花是多年生还是一年生?是高的还是低的?是红色还是绿色?几月开花?花期多长?在看书的过程中记住了一个个花名,而后看网络论坛里花友家分享的实际效果图,再选择适合自己家的购买、种植、不厌其烦。

院子里的那些花总是被移来移去,以图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网购花籽、花苗无数,种植后其中很多花籽却连苗都没长出来过,有的幼苗送到家时还好好的,但没几天就慢慢死了。虽然如此,却丝毫不影响我的购花热情。十年前,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我们就自己开车到处寻花拉花苗。

最疯狂的一次,半夜和先生开车进京接儿子回家,然后去买藤月苗,到了藤月基地师傅都还没起床。后来,先生每进一次京都带月季回来,那几年只要是我想种的花,他从来不问长啥样,也不管跑多远的路或是花多少钱,总是毫不犹豫满足我的要求。那几年真的是为花痴狂的一段时间,冬天我经常整晚坐在电脑前看帖学习,可能是外感风寒的缘故有了背疼的毛病,后经过两年的锻炼、治疗方才痊愈。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既然种花是为了自己身心健康,如果因此导致身体疾患就得不偿失了。此后,我变得理智一些了,对花的选择也越加理性,尽量找适合山居环境的多年生宿根花,不再是盲目地见什么种什么。但花卉搭配的学问很深,需要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和提高。

即使是小花园,也需要有个舒适的户外休闲区域,我们可以在此手捧一杯茶或一本书,一边喝茶读书,一边赏景,该有多么惬意!几个朋友边聊天边赏景也不错,想想都觉得快乐!我们先在屋门外修了一条水泥小路,在屋前整理出一片休闲区域,门两侧各种了一块整齐的草坪。后来才发现,因为山居位于干旱少雨的北方,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每周只能浇一次水,种植需水量很大的草是个错误的决定。于是第二年,我们就把草坪铲除,改种了月季等宿根花。门前这在两棵槐树间做了一个简易木秋千片地安顿好了,我和先生又开始整饬房子南面的一大片坡地,这片坡地面 积很大,但几乎没有土层。

由于周围有几棵大槐树,先生便决定在大槐树下修建休闲平台。几棵大槐树看上去至少有二三十年树龄,树冠基本连在一起,也就是说,休闲平台在槐树下基本晒不到太阳。我们用山上的石板铺地面,然后在石板缝里撒上草籽,后来长出很多紫花地丁等野花,景观质朴清新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为需要把地面修平整,所以还需要搬石头,这既见水平又需力气的活当然非先生莫属了。

本文摘选自《山里的花园生活》